|星理学原创作品,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星星
“这是一篇充斥着偏见的文章,请原谅我在议论“偏见”的时候也无法不带偏见。”
昨天听说了一件事情,冯小刚撕逼王思聪。有的时候真的不是想蹭什么热点,只是事情发生了,刚好又听到了一些声音,就想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
每个作者都是这样,都渴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是方式方法不同。
很多人不认同冯小刚的做法,确实,有点幼稚,动机也不纯。也许他做的这件事背后涉及的经济利益昭然若揭,但一个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护短,这种行为本身无可厚非。
我们谁不是这样?就算作品在普世价值观里真的只是一坨屎,这坨屎也是他们智慧和劳作的结晶,是他们努力向世界发出的微薄的声音,是一种对世界的流出。谁会喜欢被贬低、被践踏?
我想,以冯导今天的城府,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没有资格品头论足。那些以为自己很懂电影的资深影评人,对这部电影无休止的谩骂,是为了捍卫艺术的真谛还是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我不得而知。
这些事件引起的新闻效应、造成的热点和关注,经济社会的潜规则,以及背后真正想要得到的目的,我们这些普通人,怎么可能知晓呢?
我们妄想读懂别人,又有谁真的读得透彻呢?
真理隐藏在深处,我们都不要指望能找到它,而只能接近它。
也许冯导真的水平不够,没表达出来他想表达的,就像当初姜文的《一步之遥》。一个艺术家懂得的太多,喜爱的太多,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事,这会让他们忘记专注,甚至忘记初心。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偏见去看事情,然而又避免不了不带偏见,甚至连偏见这个词本身,都带有偏见。
说到偏见,我想做一点延伸。
昨天和表哥聊电影,他教会我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受用。想要探讨一个问题,先给出一个英文单词。我想,要是爸爸还在,也会给出我这样一个思考方式。
偏见的英文是prejudice,这是一个复合词,pre是拉丁语的前缀,表示“在…之前”,judice是拉丁语,意思是审判。组合起来,偏见的意思就是”在审判之前“。英文的释义是:
A partiality that prevents objective consideration of an issue or situation.
对一个事件或情况有偏向的考虑以至不能客观。
再来看看偏见的中文解释:
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常常是因人而异,浮于现象,总立足于自以为是的角度,或深或浅,依凭自我见解和见识的情感,发表“以偏概全”的论说和观点。
由此观之,方块字不能像英文单词一样一下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而需要解释的扩延。从这个层面上说,英语比简体字更make sense。
为什么,我们总会带着偏见看世界呢?
下面请欣赏一段智慧的对话:
偏见大概是与生俱来的,囿于自身的内在因素,如智力、性格、品行等,及外在的因素,如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见识等,我们不可能对事物有全方位并客观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无法做到全知全觉。
黑格尔说:”真理都是主观的。“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的真理存在,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他认为:
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
黑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一种辩证过程,他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
如果没有态度和偏见,就不会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有这些不同意见的中和,更不会有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创造的所有文明。
偏见的存在,是合理的。它推进历史的进程。既然偏见无法消除,就让我们拥有一颗包容之心吧,用理解和尊重看待这个世界。做好自己该做的,保有自己的态度,也尊重他人的坚持。
鲍叔和管仲的各为其主,并没有阻拦他向齐桓公力荐后者担任相国之职的包容之心;王安石和苏东坡的政见不一,也并没有妨碍他们在文学造诣上对彼此的惺惺相惜。
正是因为有了包容,你我才能共存。
这世界属于我们大家,我们需要接受不同的意见。伏尔泰说:
“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有了上面的论述,再反观冯王撕逼事件,发现似乎又没什么好非议的。他们有各自的立场。至于那些无聊看客各持己见自以为真理的炮轰,就有点矫枉过正的乏味了。
没错,世界允许你发声。你大可以自己拍一部电影出来,强势压倒当今所有的电影作品,又或者,就单单击垮《我不是潘金莲》,我绝对给你竖起大拇指。否则,用一句chinglish回敬,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ibi.
说真的,我真不知道那些人骂的到底是什么?找存在感吗?刷粉丝吗?观众买票看电影,用你钱了?没事用你的文采写点让世界变得更好、启迪心灵的作品不好吗?总盯着别人的作品干吗呢?对别人作品的冷嘲热讽能让你创作出惊世骇俗之作、给这个世界留下痕迹、逃脱成为宇宙尘埃的命运吗?
莎士比亚的作品流传了N个世纪,依然经久不衰,为什么?因为人家专注。我们也一样,总盯着别人怎么做好自己?
你是干吗的,就好好干好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世界,真的轮不到我们说三道四。
说到电影,昨天看了《银翼杀手》。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1982年的作品,跟我同龄。而这部电影,是根据一本1968年的科幻小说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改编的。我不禁惊叹,作者对未来的想象之具体和细致入微,以及对人是什么和死亡的思考之深刻和洞察秋毫。
人类创造了复制人,让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备受奴役,恐惧死亡,然后将其毁灭。是因为人类本身恐惧死亡吗?是因为他们惧怕复制人毁灭自己吗?而对复制人的毁灭是否又是人对自己的否定呢?
死亡,终究会来临。当它来临的那一刻,一切,都将不再有意义。
那些对世界的思考,那些因争论碰撞出的火花,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受过的苦难……都将不复存在。
All those momen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
很喜欢这句话,生命中再辉煌的时刻,也只是无数个瞬间的拼凑。而所有这些伟大和渺小,都会在时光中流逝。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生之意义又何在呢?
我想,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光里,拼命燃烧自己,让自己发出最耀眼的光,最后,燃成灰烬,变成宇宙中的一粒沙子。而我们所有人,又有谁逃得过宇宙尘埃的命运呢?
这样一部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作品,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追求的极致。我们需要的是安安静静、兢兢业业做作品的人,像斯皮尔伯格、李安一样的导演,像雨果、戈尔丁一样的作家、像鲍勃·迪伦、莱昂纳德·科恩一样的音乐家……
物质世界让我们无法沉静下来,信息大爆炸时代让我们急欲表达自己的拙见。我敬佩的是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做事的普通人,他们的一生也许没有什么作为,但是他们用自己劳动创造价值,用自己的善良堆砌幸福。
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少一点抱怨和刻薄,世界将更加美好。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