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一个选择:一个人生病了,该怎么办?
1.去看中、西医
2.熬一段时间等它自己好
3.找偏方自己抓药吃
4.去寺庙、神婆等地方祈福
......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按照常理和医学原理来说,去看中、西医是最合理的选择。可是有一户人家却“另辟蹊径”,找了人血馒头当救命仙丹喂给自己的儿子吃,简直细思极恐。
这户人家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里的华老栓夫妇。
我先跟你说下小说的大概经过: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华老栓夫妇经营着一间茶馆,他们的儿子叫小栓。小栓不知道什么原因得了痨病,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肺结核,治了很久都不见好。在路人康大叔的提醒下,夫妇俩决定去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
这人血馒头怎么来?原来是沾了刚砍头犯人的血的馒头。民间有说法,只要吃了这人血馒头,不管什么病都能治好。所以,华老栓夫妇花了大价钱买了一个人血馒头回来给儿子治病。
等华老栓夫妇给儿子吃完人血馒头后,茶馆里的客人也说出了这个人血馒头的主人来历。原来人血馒头的人血来自一个叫夏瑜的年青革命党人,而这个革命党之所以被捕,是因为被自己的三叔告发。
然而,人血馒头依然治不了病,小栓最终还是去世了。最后两位母亲去给自己的儿子上坟。巧的是,一位是小栓的母亲,一位是夏瑜的母亲。一左一右两座坟,中间只隔了一条区分死刑乱党和穷人家坟的小路。
小栓和夏瑜素未谋面,因为人血馒头而牵连在一起,最终两人的坟墓也彼此相连。
以上就是《药》这篇小说的基本脉络。
小说开头是写华老栓夫妇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继而引出人血背后的故事。明线是治病,暗线是革命党被杀,再通过茶馆内的一众围观群众的态度构成了小说的整体框架。在小说结尾时,配备两位母亲给自己的儿子上坟,暗示革命的前景和结局。
这样的小说脉络是很清晰的,也适合我们模仿和学习。当我们设置的明线碰到阻碍时,就可以用暗线来补充说明。
另外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比如这段: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这里的乌蓝、青白,都是冷色调。冷色调营造出的氛围和感觉一般是不好的征兆,也跟后面华老栓儿子病死、革命党人惨死的基调相符合。
合适的颜色构成合理的环境描写,这是小说写作中的一个小技巧,需要我们去模仿和借鉴。
还有这段动作描写: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华老栓“摸”“抖抖”等动作与黑的人“抢”“扯”“塞”等动作形成对比,两个人物的性格立马立体起来。
华老栓本性不坏,有些胆小,但是为了儿子硬着头皮去买人血馒头;黑的人野蛮、粗鲁、只认钱,不管其他。其实这2个人物形象也是当时社会的2种底层人物的缩影。
华老栓代表着老实一辈的百姓,本性不坏,但是无知、愚昧;黑的人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帮凶和刽子手,麻木、愚昧,还残忍。
只是通过几句话,就能把人物形象丰满的刻画出来,这点,鲁迅先生的功力真的很值得学习。
当然,鲁迅先生的文章肯定不止这么几个亮点值得学习,我只是挑了几个最吸引我的点来给你分享。如果可以的话,自己去阅读原文,收获可能更大。如果没时间的话,看这里也可以了。
2019年,让我们继续前行,读遍名家名篇,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