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后浪》
不久前,B站宣传片《后浪》正如它的名
字一样汹涌而来,席卷了整个互联网。
何冰老师用慷慨激昂的演讲,以老一辈的口吻从三个方面认可了新一代,并送上衷心的祝福。
然而,如此正能量的发声却并没有引起一致的共鸣,老一辈和新一代之间的鸿沟,反而在《后浪》的传播过程中,更加一展无遗:
老一辈对视频深表认同并纷纷转发,新一代对视频感到尴尬并默默吐槽。
面对老一辈的祝福和肯定,为什么新一代会感到尴尬呢?
我认为用前浪和后浪比喻老一辈和新一代,这本身就是容易引起年轻人反感的做法。
《后浪》对两代人的比喻明显来源于经典名句“长江后浪推前浪”。
这句话出处众说纷纭,后人对其的延伸说法也多种多样,但自始至终它的含义都只有一个:比喻更有积累的新事物推动旧事物,也可指更有资历的新人胜过旧人。
不管是推动还是胜过,都存在一个比较的过程,这无形中等于为老一辈和新一代建立了一种对立关系。
制造对立本来也不是什么值得反感的事,勇于挑战也是当代年轻人十分显著的特征。
可是,对立要建立在对等的位置上才有意义,挑战也需要双方有着差不多的实力才精彩。
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会心高气傲,但绝不会夜郎自大,更不会把蜉蝣撼树的行为当成自吹自擂的资本。
所以,当何冰老师以一身成功人士的打扮,用羡慕、敬意、感激去表达对新一代的赞美时,大部分在社会上还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并不会因此而激动。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比起盲目附和,吐槽才是新一代年轻人观看《后浪》的正常反应。
“后浪推前浪”并不能这样“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正如大西洋的后浪推不倒太平洋的前浪,抛开客观存在的背景差异来鼓舞人,就是在给人“戴高帽”。
真正的后浪推前浪必定是发生在同一片水域上的。
像娱乐圈中,同为“小妞电影”最佳人选的白百合和周冬雨,就是很典型的前后浪关系。
白百合比周冬雨大8岁,出道早
4年,无论是年龄还是艺龄,都构成了前后辈的关系。
而在人物背景上,白百合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周冬雨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两人都师出名门。
在表演风格上,她们都有着天生的灵气,对或古灵精怪或文静秀气的“小妞电影”有极高的契合度。
再加上两人的五官和脸部轮廓都有些相似,在某些角度和发型的加持下分分钟撞脸。
这样的条件,才是构成“后浪推前浪”的标配。
而周冬雨这个“后浪”也的确对白百合这个“前浪”造成了不少冲击。
2016年,周冬雨凭借《七月与安生》拿下了金马奖影后的殊荣。
4年后,她凭借《少年的你》把金像奖影后纳入囊中,成为了首个获得双影后称号的“90后”女演员。
反观白百合,似乎在《捉妖记2》后就没有能引起轰动的作品。
当然,这其中和她在2017年发生的“一阳指”事件息息相关,尽管前夫陈羽凡在事件发生后主动承认两人已经离婚,但白百合还是被公众划分到“出轨艺人”的行列,导致名声下跌资源受限。
但这并不是白百合沉寂的所有原因,毕竟在“一阳指”事件后,她依然有戏可拍。
例如和吴刚、黄觉合作,由李少红执导的《妈阁是座城》。
又例如和张子枫合作的《亲爱的,新年好》。
合作对象都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作品的反响却非常一般。
这和她的演技没有关系,甚至于周冬雨相比,白百合的戏路似乎还更加广阔一点。但看着她扮演的梅晓鸥和白树谨,观众已经很难感受到白百合身上的灵气。
哪怕她的容颜和演技可以撑起李安生和陈念这两个角色,曾国祥也不会把她作为主演的候选人。
今年已经36岁的她,在演艺圈这片“海洋”上,已经给比她小8岁的“后浪”周冬雨“推倒”了。尽管白百合并不比周冬雨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但年轻的优势让周冬雨能轻而易举的战胜白百合,顺利拿下一些白百合无法再饰演的角色。
这才是后浪推前浪的典型例子。
如果白百合对着周冬雨念《后浪》的台词,估计周冬雨是会感到无比激动的。
但成功人士打扮的何冰,对着一群背景参差不齐,且多数还在社会上默默奋斗的陌生年轻人,用自以为是的年轻人生活写照去羡慕他们、致敬他们甚至感激他们,未免有点太过火了。
你说你羡慕年轻人能享用前辈积累下的资源,但你知道这些资源是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享用”?
你说你致敬年轻人能启发前辈如何更好地生活,但你知道多少年轻人还是在为生存而拼搏?
你说你感激年轻人不用活成前辈想象的样子,但你又知道多少年轻人现在活着的样子是自我选择?
《后浪》之所以不能让所有人都产生一致的共鸣,就在于他用一种“年轻人”代表了所有的年轻人,并把所有的年轻人强行拉到一个能和成功人士比肩的高度。
这种虚假的设定和真实的状况会让很多人产生认知上的不安,新一代的年轻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在哪里,你非要“代表”他们去做一些夜郎自大的宣言。
那只会迎来一句冷静的吐槽:“对不起,我们并不是这样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