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段子
《不懂汇报工作,还敢拼职场》p61-62
毫无疑问,拖延是一种坏习惯。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坏习惯呢?下文给出了三条建议。
限定完成期限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什么时间观念的人,可以试试给自己强行制定出一段时间需要完成的任务。例如,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我要将这份报告写完。
将任务进行分解,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
有的时候你发现自己拖延是因为你手头的任务看起来有点巨大。你可以尝试把大的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循序渐进。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不会让自己有借口拖延。比如,你有一个车库要清理,里面堆满了纸盒和箱子,你可以每天从里面拿走一两个,一周过后,看似很巨大的工作就被分解做完了。
让别人一同参与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你的朋友、同事或其他人参与到你的活动中来,在这种氛围下,有助于你高效地完成工作。
作为公司的一员,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作聪明地设定工作期限,希望工作的完成期限会按照自己的计划而后延。优秀的员工都会牢记工作期限,并非常清楚最理想的完成任务日期是昨天。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几年,拖延症俨然成了网络热点,社群论坛充斥着战拖的组织,大多数人都有过拖延的经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为一个坏习惯,如何才能克服它呢?
在《不懂汇报工作,还敢拼职场 》的p61-62页的片段中介绍了改善拖延症的三条建议:
A: 设定期限
B: 分解任务
C: 邀人参与
拖延是一种习惯,要改掉一种坏习惯就需要创造一个对应的好习惯去替代它。所以事无巨细,生活工作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设定期限、分解任务、邀人参与这三个步骤去执行,比如生活中对洗衣服的拖延:①设定期限,今天20点之前必须洗完;②分解任务,从洗袜子开始着手,分解洗衣服的步骤,浸泡洗晾四部分时间安排;③邀人参与,可以求助家人,分担任务。按照三个步骤来执行,是不是好多了呢?
当然,拖延常常是开始于你生活中的小事,不想下楼,不想运动,不想看书;然后慢慢越演越烈,让你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开始变得拖延,年底了,看看你的年计划就知道了,甚至很多大龄青年的单身问题都或多或少跟拖延有关。
我只举了一个简单的拖延例子,相信很多人开始对号入座了,很多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拖延不自知。或许哪天你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除了内疚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一切如旧。今天这三个战胜拖延的建议,简单易操作,是时候对自己的拖延说再见了。
A:拆为己用:
想想你近期工作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拖延问题,总是一大堆事情等着你去做,但是就是不愿意去做,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然后一事无成,反而变得更加焦虑,无法摆脱这种恶循环。为什么会出现拖延的问题?工作生活中哪些拖延让你变得更差了?如果不拖延,你今年都会完成哪些事情?用今天学习的段子,怎样去改掉拖延的坏习惯?
周二的段子
片段选自高琳的职场实用指南《职得》,高琳是一个有20多年世界500强公司工作经验的一个女士。她致力于跨文化沟通及领导力方面的培训。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高管教练。今天选择的片段是《职得》一书P100页的“为自己的回答设立一个架构”。
R·阅读原文片段
一个高效的汇报会并不意味是一个听着很累的汇报。如果你的汇报让别人听得很累,那说明你缺乏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讲的简单的能力。
为自己要说的话设立一个架构可以帮助你把一个复杂的概念相对简单化。一个没有架构的陈述会把所有要说的话一股脑倒给听众,好比把一袋豆子倒到听众面前说你们自己去数去吧,数完了告诉我什么意思。但是高管们每天要同时操心很多事,当他来听你汇报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他这一天第N个会了,早已经筋疲力尽,你还要他脑子里替你数豆子,难怪他听不进去。
所以要为自己要说的话设立一个架构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越是当你不知所云的时候,你越需要有一个架构。这一点在向上汇报最后的环节尤为重要。不管老板问你什么问题,只要你的回答超过三句话就都需要有一个架构。
这个架构可以是上面说的“总分总”,也可以是“数字1,2,3”或者“首先......其次......最后。”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职场中大家在向高管或领导汇报事情或回答问题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来进行。这个技巧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为自己汇报或者内容拟定一个思路。而用一个结构来说就是:“总分总的结构”。用其他的语言来说也可以是“首先,其次,最后。”
举例来说:要是你是要想领导阐述一个观点,比如是要阐述“凡成功,必会讲。”那么我们就需要首先用总的方式,告诉领导我们的观点“我认为在职场交流中,成功的人士都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也是非常有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把自己的思路明确的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凡成功,必会讲’”;其次用一些小的案例去佐证(也就是我们分的环节),比如举马云的案例,举乔布斯的案例......;最后归纳总结一下,所以你认为‘凡成功,必会讲’
A. 拆为己用:回想一下,你曾经在职场中的汇报情况?有没有汇报出来的结果是让领导不清楚你到底是要讲什么的,要是用今天学习到的片段,你会怎么做呢?
周三的段子
《重要的事情说三点》P64
R·阅读原文片段
例如,在提出“希望明天开始请3天假”是请求后 你又加上“我已经好久没回过老家了,正好外甥考上了大学,为了给他庆祝一下所以……”,将话题转移到这种事情上你觉得上司会如何想呢?
即使上司笑着回应你“我知道了”,他心里想的也许是“哼,我管你怎么样,我现在很忙没时间听你废话”。
这种个人方面的话题只有在对方问起或下班时间再说会更好。
顺利地从结论开始传达的对话方式:
1)用习惯的节奏从结论开始介绍(我有话想和您再谈一下!);
2)将对方能得到的好处作为结论传递给对方(我能不能请个假呢,我会把手头的工作提前做完);
3)“封印”与对方无关的话题(休假的时候想回一趟很久没回的老家……)
绕圈子说话会让听者感到不舒服、不安心,也无法产生信赖感。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在职场表达诉求有时会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容易找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诉求的合理性,但往往表达出来的都是自己认为重要的理由,而他人可能并不在意。
所以,我们表达诉求最好的方式是:
第一步,直接说出结论或目的,并且在结论或目的中传递出能带给对方的好处
第二步,控制自以为是的理由,杜绝与结论和目的不相关的理由,以免画蛇添足。
A·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举出你自己工作和生活中表达诉求的例子。看看能否运用本片段中的方法直接表达。
周四的段子
R·阅读原文片段
批评你的人通常最想得到的是你倾听他的意见和想法,并认真地对待。如果你不愿听方的批评,问题就会积累起来无法解决,反而让矛盾日益激化。
大部分人当遇到批评时常见的三种反应都不妥当:要么完全否认;要么找借口;要么指责对方更过分。
较好的应对批评的方法是:
第一步,询问具体内容。
第二步,同意对方的批评,具体有四种情况。
1.如果你完全接受: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说出你将有什么新的做法。
2.如果你确实无法改变: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承认给对方带来的不便,说明自己无法改变。
3.如果你认为对方以偏概全:先同意对方说的事实,然后列举其他的事实。
4.如果你认为对方无理取闹:先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然后表达自己。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原文的核心内容散落在一章中,这里做了摘编。原文举了不少例子,都是美国的例子,难免觉得隔一层。我把原文中的例子“意译”如下:
——你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家!
——为什么这么说?
——你回家总是这么晚!
1.(完全接受)今天九点多才到家,确实太晚了。明天我跟老板说,最好在开会之前就决定要开多久。
2.(认同但无法改变)今天九点多才到家,确实太晚了,都好几天没和你一起吃晚饭了。不过这个项目太重要,经常有突发情况,所以一时半会还改变不了。
3.(部分认同,但觉得对方以偏概全了)今天九点多才到家,确实太晚了,不过近一个月我也不过有三天是九点后才到家。
4. (如果不是妻子,而是你的房东抱怨你回家晚,你可能觉得他无理取闹)你可能是觉得我回家太晚了,不过我觉着九点多回家很正常啊。
如果你能在遇到批评或者指责的时候,无论同意与否,都能这样表达,那么你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会避免许多冲突、赢得许多尊重。因为,冲突往往始于一方批评、一方对抗,而在被批评的时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表现在询问细节、认可批评等方面),则必然会换回对方对你的尊重。
而且,这样的话语能够反过来帮我们培养虚心和积极的态度。
A·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回顾自己之前是否有这样的情景?当时你是怎么回应的?如果应用作者提供的方法,你会怎么说?
周五的段子
R · 阅读原文片段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请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关于C(结果),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比如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变胖了裤子穿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变瘦了”“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了。
I ·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中提供了一种ABC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用易于理解的话说,前提条件是产生行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减肥,行动是少吃多运动。那么前提条件可能是,同事说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体机能下降,没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养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觉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现等等。
前提条件可以引发行动B=Behavior(行动),但是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行动怎样才能多次重复呢?取决于好的结果C=Consequence(结果),即正向的反馈。如果反馈不够好,那么行动自然就不会很好的重复。
通过“ABC模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
A ·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想一个最想养成的习惯,并分析该习惯动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也许不是一个,请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如果该习惯养成了,即行动产生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比如如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动,我可能没有时间追剧了;同时因为吃的少,我可能没有能量去学习了,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碍自己)
A1: 说到这个话题,恰好很适合现在的我,因为我最近正在运动减肥。为什么要减肥呢,因为从16年8月回成都到16年12月差不多胖了将近20斤。胖到了见老朋友都开始感觉大家是认识新朋友,我自己变丑到自己都不喜欢自己的地步了,可是我又特别想变瘦变美,穿衣服能很好看。一直也觉得体重都控制不了点人,还能掌控好人生吗?于是3月买了私教课程开始锻炼。由于3月底工作调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去锻炼,8月几号健身房打电话来说这个月大卡15次就可以送1个月。于是,在自己花了钱没有瘦,健身房还有活动的双重因素下,我开始重回健身房,打算瘦下来,过年有一个全新的自己。
A2:从8月9号开始,每天都去健身房至少一个小时。开始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一起来消耗热量。到今天是9天的时间,虽然还没有经过21天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我的肚子已经慢慢小了下去。从前下班回家都是葛优瘫在家里看电影,追电视剧,刷微博,这样把时间浪费了。现在不仅把时间利用起来,达到了减肥的效果,并且在饮食方便也控制自己,少食多餐,饮食、运动共同结合。
不仅觉得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之前爱生病发炎的身体也得到了好转。希望我能坚持更多的时间,在21天后能养成好的习惯,一路瘦到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