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向往的是尧舜时期的礼制社会,“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的政治理想是希望能够实现如同原始社会那样无阶级、无剥削的人人平等、贫富均、和而安的大同社会。尧舜禹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部落首领。从总体来说,孔子对尧舜禹的评价是很高的,他把尧舜禹看作君王的完美代表和后世君王效法的楷模。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主要文献。现存《论语》共二十篇,21000多字。据杨伯峻统计,在《论语》中“尧”出现有4次、“舜” 8次、“禹” 5 次。其中《泰伯篇》比较集中,其他则在《雍也篇》《宪问篇》各提及“尧舜”一次,《卫灵公篇》有称颂舜“无为而治”一次。尧舜禹这三位圣人之中,孔子尤其推崇尧,对于舜禹的评价也很高。
在《论语》中提及的先于孔子的圣贤之中,尧是孔子最推崇的人物,唯有尧可以用大 “圣”来形容。孔子对尧的歌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功德方面。孔子称赞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皇侃《论语义疏》引王弼说:“圣人有则天之德。所以称'唯尧则之,唯尧于时全则天之道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尧是古代圣贤中最伟大的一个,而且孔子认为只有尧才可以称得上大“圣”。只有“天”是最高最大的,只有尧的为君可以效法天。尧效法天,功德崇高而广远。孔子说其功德之大令人难以用语言说清楚。宋朱熹说:“言物之高大,莫有过于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
其次,歌颂尧的历史贡献。据朱熹《集注》引尹氏曰:“天道之大,无为而成。唯尧则之以治天下,故民无得而名焉。所可名者,其功业文章巍然焕然而已。”.即尧制定了辉煌的典章制度,垂范后世。故清刘宝楠说:“上世人质,历圣治之,渐知礼义,至尧舜而后文治以盛。”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尧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还在于将当时的很多部落连成一个整体并建立了国家的雏形。同时也改变了当时各部落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两件事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舜虽然不是孔子最推崇的人,但孔子对舜的评价可谓是与尧等量齐观的。《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评价舜,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赞扬舜无为而治,达到太平盛世。孔子指舜能无为而治的原因有三:一,即修己以敬,用恭敬谨慎的态度修养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来影响民众。二、继承圣王尧的帝位,执行尧制定的政策措施。三、能得贤人而治,用禹、皋陶等辅佐。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条件,舜才可以垂拱而治,致天下太平。
《论语》中其他篇章对舜的论述都是和尧或禹放在一起的。《论语·泰伯篇》载孔子评价舜禹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高度赞美了舜禹的为君之道:虽在高位掌握国家权力,却一点也不为一己之利,而是全心全意为天下百姓。在《论语.雍也篇》孔子借尧舜提出了“仁"和“圣”两个不同道德概念的区别,认为最高道德标准是“圣”,“仁"居其次。如果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则就可以超越“仁”而达到“圣”的境界了。圣的层次比较高,很难达到,就连尧舜这样的圣人要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是很难的。孔子跟子路谈到怎样做才称得上是君子时,提出君子最高要求是“修己以安百姓".,使天下的人民安乐。即要求君子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对人事恭敬而又谨慎,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是尧舜那样的圣君也难做到的啊。虽然这两处孔子是以尧舜不能达到这些标准提及尧舜的,但也看得出,孔子是把尧舜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的,认为如果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么普通人更不可能做到。
孔子对于禹的评价,则又较舜低了一个层次。《论语·泰伯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首先赞颂禹的功德无可挑剔,自己的饮食极其粗劣而祭品却很丰盛,自己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鬼神的祭服却非常华丽,可见其对神事的虔诚与恭敬。这在我国古代是很重要的,因为祭祀是国家政治中很重要的一环,对神的虔诚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其次孔子赞颂禹的治水功绩,自己的宫室非常简陋,把精力都用在了治洪水上,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孔子也有赞美禹的为君之道的,参见前文对舜的为君之道的论述。
总体来说,孔子对三圣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如果分别从孔子对尧舜禹的评语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三圣的评价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从“大哉尧之为君也”,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再到“禹,吾无间然矣"。可以看出在孔子眼中,尧最为崇高,只有他可以和天相比;舜次之,可以做到“无为而治”;禹又次之,“无间然矣”,孔子认为他的为君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