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在很多城市的街道、商场都开设了“猫咖”,这些猫咖是转为市民提供与猫近距离接触的游乐场所,有的是以推销猫为主的空间。每次出行遇到“猫咖”,都会很欣然的去看看那些品类多样、活泼可爱的猫咪。
今天周末,路过一个“猫咖”,这家的猫咪品种可真多,有布偶、缅因、德文、英短、美短、孟加拉豹猫,缅因体型高大,尤其是尾巴长;德文体型瘦长,毛很短,据说冬天需要穿衣服保暖;孟加拉豹猫就像一只小豹子,显得有一股威猛之气。看大猫咖的宣传,哈哈,工作日一小时体验票48元,节假日58元,十次卡一个月消耗完毕,248元每位。还有亲子票等,周末是休闲、亲子时光,在里面和猫一起游玩的小朋友和青年人还真不少,喂食、拍照、挠头,各有各的享受,小朋友们乐不可支,摸摸这只,看看那只,好像每一只都喜欢。
人和动物的亲近感似乎是与身俱来的,父母家里曾经家里也养过猫,那主要是为了捉老鼠,但却因此和这种动物有一份自然的亲近感。
偶尔看到一本书叫《中国撸猫简史》,作者是侯印国和李嘉宇,按照他们的观点,中国人与猫的感情,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本,都有猫的影踪。这些猫并非家猫,而是尚未被完全驯化又出现在了人类生活中的野猫,当时称之为“狸”。
其次是六朝时期,我国本土的野猫完成驯化之前,这个演化过程就被外来的、已经基本完成驯化的非洲野猫所打断。从非洲野猫驯化而来的家猫,在汉末六朝随着佛教传入,出现在了中土,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将家猫称之为“猫”,也是受到佛教翻译家的影响。
第三是在隋代,外来的猫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猫鬼神”信仰开始出现,猫鬼不仅对隋代政局有着深刻影响,至今还在北方不少地区的民间信仰中有着痕迹。
第四是唐代以后,猫咪们真正“登堂入室”,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的一员。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格外偏爱猫,实用层面的原因在于猫能护书。古代的书籍常常遭遇鼠患,猫往往能够发挥守护藏书的功用。在实用之外,文人们还追求一种精神境界,那就是自己在苦读写作或神游物外之时,猫静卧身旁,成为自己温柔的陪伴。陆游和猫“昼眠共籍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的景象,就像今天很多人工作学习到再晚,也喜欢猫的陪伴。
猫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宠物史,更是生活史和文化史的缩影。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动物,和人类的相融相惜经历了如此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社会现象背后都有一种历史的独特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