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波热乎的标签新鲜出炉,包括隐形加班人口、隐形贫困人口、隐形肥胖人口等一系列“隐形人”,共同点是“看起来”与“实际上”截然相反。尤其是“隐形加班人口”,一下子戳中了众多无奈加班的人,纷纷对号入座。
对许多人来说,最好的同事关系是上班的时候相处融洽,下班之后互不打扰,没有陪着笑脸的聚餐,也没有工作上的纠缠。如果我们可以尊重彼此的私人时间,做彼此工作之外的陌生人,该多好。其实,这并不是难以解决的事情,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你有没有拒绝的勇气;二是你不得不接受的时候能不能摆脱负能量。让我们活得洒脱一些。
【不会拒绝,想指望别人宽宏大量,简直做梦】
毕淑敏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可惜,多数人忽视了这项权利。
多数人不愿意在下班之后被工作继续打扰,但又不敢拒绝。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表达最真实的感受,羞于说爱,更羞于说“不”。在多数人的潜意识中,拒绝就意味着对抗,不仅会破坏人际关系,还会损坏个人形象。所以,当下班之后需要重返工作时,哪怕有万分不满,也不会轻易说出那个“不”字,往往是一边工作,一边暗自抱怨。
你想要拒绝,就不要再苦笑着接受。一个人是否足够成熟,就看他是否能够自如拒绝别人的请求。多少人因为说不出“不”字,让朝九晚五无形之中变成了朝九晚九。
不想被勉强,就要学会说“不”。回到家收到同事的微信“召唤”,你是抑制着反感回复,还是直接无视?十有八九,是前者,因为无视的代价是被指责“不负责任”。召唤你的人,不会考虑你是否方便,更不会有任何歉疚。
小林下班后约了朋友聚餐K歌,正是尽兴的时候,同事一通“夺命连环call”,小林犹豫了一下,还是找了一个稍微安静的地方摁了接听键。对方言简意赅,通知他干活。他答应得痛快,心里早就开始蹦脏字了。没办法,只能中途退场,放下麦克风,回家打开电脑加班。
在马路上办公的经历,你有过吗?我有过。下了公交车,领导十万火急,让我出几条创意标题,我走回家只需要几分钟,但领导等不及。就这样,天寒地冻,我站在路灯下,捧着手机,哆哆嗦嗦地打着字。他没给我拒绝的机会,同时,我也没有拒绝的勇气。那一天很冷,我便记下了,以后但凡不是天塌地陷的事,请等我时间方便后再说。
想要捍卫自己的私人时间,那就要学会拒绝。不懂拒绝,就乖乖接受吧,连自己都指望不上,还想指望别人?
【别人牺牲我们的时间,而我们却用坏情绪惩罚自己】
有些人是不懂尊重别人的私人时间,但有些时候,也确实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因为工作上的事打扰别人。遇到这种不得不的情况,既然需要你来处理,就不要负能量处理。
工作时间结束后,收到同事微信要不要回?不回复微信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你有拒绝拒绝的权利,完全可以问清楚状况,再表明态度,是可以还是不可以,甚至可以“讨价还价”是现在做还是明天再做。即便是拒绝未果,也不要满腹牢骚地加班,既浪费了私人时间,又破坏了心情。
晓晓洗漱完毕准备追剧,同事接连几条微信蹦出来,通知她今天做的方案有基础需要修改。晓晓的心情在瞬间爆炸,不耐烦地忙活起来,原本的好心情急转直下,自言自语念叨着,“下班之前早干嘛去了,非得下班了再说”。一片面膜的时间,晓晓就搞定了,但心情还沉浸在怒气中。
往往造成我们不快乐的,是因为我们想不开。下班回家还要工作?!简直要人命,这是我们在收到同事微信后的第一反应。而后,负面情绪开始蔓延,甚至一度难以调和,一边忙活着一边向好友吐槽抱怨,直到彻底交工,心情都难以平静。自我情绪调节不畅,对我们自己来说事一场灾难,许多人对此不重视,任由坏情绪吞噬自己,只能说活得不够明白。别人牺牲我们的时间,而我们牺牲自己的心情,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时间和好心情,总该保住一样。
太多人,不,几乎所有人,活得表里不一。背地里怨天怨地,表面上又不得不一副尽职尽责的样子。人情世故让我们不够坦荡,所以时常心口不一,用多幅面孔示人。
所以,要么直接表明拒绝的态度,要么秉着尽职尽责的态度,没有埋怨,没有委屈,认真完成。两者都做不到,注定为难自己。
下班后,让我们做彼此的陌生人吧。彼此尊重私人时间,尽量互不打扰,自由自在地享受与工作脱离的快乐。当彼此有需要的时候,一个招呼,没有任何埋怨,心甘情愿地完成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