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家有考生的家长们可以说昼夜难眠,战战兢兢,甚至比考生本人的压力还要大。这就是中国式家长普遍的状态:一切为了孩子。而我,也是众多家长中的普通一员。
上周,同学发来信息,孩子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过了初审,两个专业拿不定主意,让我给个参考意见。
我当时毫不犹豫给了她一个建议:遵从孩子自己的意愿。
如果换做以前,我肯定会说说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做父母的拿意见,还会说什么为孩子以后能有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前程考虑,家长一定要替孩子考虑周全!
现在我却非常明确的告诉她这个答案。
连我自己都有些惊异于这种转变!
这个转变,得益于看过的一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
从拿到书我就没有放手,一气读完。合上书,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是太晚读到此书!
现在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给在家庭教育路上焦虑前行的中国父母们一些指导性经验,从中获取适合自己的育儿经。
这是怎样一本书?
这是一部将子女培养成亿万富豪的教育手记,更是一部有助于讨论、探究与解决当下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书。
作者沙拉·伊马斯,是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她成功地培养了三个子女的传奇故事,令很多父母艳羡,并受邀到全国各大城市举办讲座分享家庭教育理念。
沙拉借鉴了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理念与经验的精华,让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女,不到30岁就实现了世界富豪梦。
从这本书上我认识几个名词:
“直升机父母”:指一些父母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始终盘旋在孩子头上不肯撤退,不经意的还会愈飞愈快、愈管愈多,生怕一减速,就会摧毁自己和孩子的人生。
“中国妈妈”:作为一种标签上了美国词典,暗喻为子女包办一切,关怀强迫,过分热心的妈妈形象。
更有这些新鲜的名词,被赋予另外一层含义:“啃老族”、“草莓族”、“孩奴”、“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这些词通过书中实例解释,觉得甚是贴切。
其实这些形象的比喻并非完全丑化中国妈妈,而是一个善意提醒。“母爱”是个古老的话题,“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千古美谈;母爱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社会变迁,时代进步,使母爱又具有许多崭新的时代特征。
作者沙拉在中国出生,熟知并尊重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精华。她综合中国和以色列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培养三个优秀的子女。
沙拉在以色列生活十年,她发现很多家族的财富都是时代相传。和我们中国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创业容易守业难”恰恰相反,在以色列,“富可以富三代!”
他们世代相传的不仅是财富,更是创造财富的技能和素质,而这些东西比金钱更有价值。这种有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遗传,它来自犹太父母高质量的爱子方式。
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的2%-3%,操纵世界经济命脉的犹太人却不计其数。不仅出现过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哈默等企业巨擘,还产生了索罗斯、格林斯潘等金融大鳄;美国大学中20%的教授是犹太人,律师、医生行业里的佼佼者也常非犹太人莫属;获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有31%是犹太人!
真是让人钦佩、赞叹的数据!
高尔基说过一句话:生孩子是母鸡都懂的事,养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前一直不明白犹太人为什么在全球那么有市场竞争力,看完这本书才真正明白,原来这些竞争力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从小就已经融入生命。
关于如何爱孩子,犹太家长有一整套的独特方法:
他们以终生受益为目标,不做短线,做长期投资。“有偿生活机制不培养养老族”,“延迟满足让孩子理解家长”,“100分家长不如80分家长”,“家长退居二线,让‘兴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学习”......
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在一些家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爷爷奶奶甚至爸爸妈妈,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吃饭,而孩子一面玩或者一面看着电视,转过头吃一口饭。
这个镜头估计大家都不陌生。更有甚者,我还遇到过有孩子的家长主动要求去幼儿园打扫卫生,分文不取,只为了可以看着孩子。
这就是一些中国家庭对孩子的爱。这个爱,是溺爱,是一种后患无穷的爱,没有使孩子输在起跑线,却会输在终点线!
这样对孩子的爱缺乏明确规范的家庭,用情感和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犹如温室的花朵,步入社会怎么可能经历风雨?
太多爱,却又太不会爱。
我接触过好多年轻的妈妈,反对其他人对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提供任何意见,觉得和孩子最近,最了解孩子,从吃饭、穿衣、乃至零食的口味,到学课外班的安排,甚至人生目标,都一手包办。
我曾经的一位学生家长,连孩子上学前的鞋带都会蹲下来帮孩子系好,牛奶吸管要给孩子插好。除了不代替孩子学习,直接是二十四小时不打烊!
好多的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家校之间的配合不好,都与这种妈妈“包办的爱”分不开。
这样一来,孩子缺乏独立性,坚韧性,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孩子。终有一天,家长要为自己的付出买单!
反思以上误区,虽不是每个家庭全都有,但是或多或少都有涉足。
这本书给我触动最深的家庭教育方法有这样几点:
“延迟满足教育法”
我们常常认为给孩子锦衣玉食,“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这就是最好的爱孩子方式。其实这样更容易给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父母做这些是天经地义的,从而理所当然的享受,等再给他定什么规则、家范,已经无济于事。
书中的“延迟满足教育法”是让孩子学会忍耐,增强孩子被拒绝的心理承受力,培养孩子获取成功必备的重要“逆商”。训练孩子在延后享受中磨炼意志,砥砺对人生的期许,变得更有弹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
很多犹太富爸爸还会经常安排孩子参加“饥饿体验”,比如带孩子去非洲的贫穷地区参观做义工,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放手越早,孩子就会越早走上独立之路。“延迟满足,知爱也知教。”
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
这是犹太生存教育的精华。他们不仅使子孙精明富有,更让他们无论漂泊于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如鱼得水,开展事业。
将“生存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其实是直捣教育的初衷:让孩子长大后活得更好。
世界富豪洛克菲勒,从小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有一个专门记账的本子,详细记录收入和支出,并且每月必须按比例存起一部分,他感到神圣且快乐无穷。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按照此办理。财力远超普通家庭的家族,对儿女的零用钱却十分“吝啬”。
我想起一个中国古代故事:一位母亲出门,做了一块大饼挂在儿子脖子上,等到回来时儿子却饿死了。原来儿子只会吃到嘴巴下面的部分,却不知道动手转一下位置吃其他的。
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过一个调查报道: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因此,做家务、磨难教育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锻炼,也是避免孩子成为“啃老族”的有效方式。
什么样的爱才是爱孩子正确的打开方式
其实,犹太家长爱的教育和中国传统的爱的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犹太人认为爱孩子要有长远眼光,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父母不能在爱的名义下感情用事。
“不患慈,患知爱而不知教也”,“溺子如杀子”,“严是爱,娇是害”,“自古雄才多磨练,从来纨绔少伟男”等等,都是中国自古流传的家教传统。
这些和犹太家教精神如出一辙的中国古训,搁在现代父母身上,就知易行难了。
肯德基餐厅,无数次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拿着汉堡。大吃二喝嚼着鸡翅,爸爸妈妈,有时还加上爷爷奶奶,大眼瞪小眼在一边看着,或者吃点从家里带来的东西。
正是由于从小受到太多的溺爱,好多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就眼泪汪汪,满脸委屈,表现出“草莓族”外表光鲜、不禁挤压的特征。
母爱本身没有错,如果超越分寸而越俎代庖,让孩子被过分的爱养懒、养散、养跨了斗志,那就是母爱的罪了。
犹太教育中倡导:越爱孩子,越要后退一步的“特别狠心特别爱”,是以让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好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质,它是藏起一半爱,不是丢失一半爱,它是爱得更科学、更艺术、更绿色,而不是爱得越来越偏执、困惑、沉重、迷茫。
这种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是有牺牲、更有智慧的爱孩子。
以色列人的爱子秘籍并非属于他们特产,它其实早就蕴藏在我们智慧的中国大地。是时代的变迁让我们丢失了这个秘籍,所以现在的中国父母才在爱的教育中困惑。
其实,现在的父母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牺牲精神、爱孩子爱得最多、最赴汤蹈火的父母,但我们的教育误区也最多。
借用莎拉的一句话给各位家长友情提醒:你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时间、经历,全部教给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见得终身幸福!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谋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才会有从容的晚年,孩子才会收获成功的人生。
溺爱孩子一时,会害孩子一世。不要等他迟迟不能自立,啃老成为习惯,生存能力荒废,你离开他的世界时,听到他哭泣着说:妈妈,我恨你!
为了孩子,让我们跟着沙拉一起学会如何去爱吧!
金句:
1.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层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喝一剂足量的你所谓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
2.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时间、精力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不见得终身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谋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才会有从容的晚年,孩子也才会收获成功的人生。
3.以色列学校主管给家长的建议:参观(但不要太频繁)、交流(也不要太频繁)、别(过于)担心、期待变化、相信他们。即从孩子身边向后退一步,做孩子的军师,负责参谋、观察、提醒,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包办他们的一切。
注明犹太教育家弥赛亚早就鲜明的指出:“在家教方面,教育孩子什么事是不能做的,非常重要。
4.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的世界。撤退越早,放手越早,孩子就越容易适应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