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部电影都在谈“合作”
看完电影《春娇救志明》,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合作”二字。
影片一开始的“趷趷刚”故事,讲的就是众人如何合作骗吃人怪兽“趷趷刚”掉入陷阱,并最终将之杀死的故事。
到了春娇和志明这两位主角的戏肉,也无非就是讲他们两人如何各种目标不一致,想法各异,于是闹矛盾。分开后,两人痛定思痛,终于明白,大家的目标其实都是为了“一起过幸福日子”,于是浪漫戏码再次上演,两人重归于好。
至于中间的那些插曲,可以说都是“合作”二字的反例。例如志明和一帮老友去遛狗,结果老友却将志明被搭讪的过程录下发朋友圈;
例如志明的“干妈”到志明和春娇家借宿,还想借精生子;例如志明和春娇到台湾旅游遇上地震,竟然吵到要分开……
这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志明和春娇到台湾旅游遇上地震这一插曲。
春娇由志明时“躲在桌下不管我”引申到“你永远只顾你自己”,“你跟我爸爸根本就是一类人,每次一到了最紧张的关头,你就会抛弃所有东西,牺牲所有东西,满足你自己,成全你自己。”
有不少人附和说,是的,张志明就是长不大,就是自私,所以就算影片的最后志明和春娇又再一起了,他们还是会感情出问题。
而其实志明会在和春娇的家人聚餐时,耐心地教春娇的妈妈如何用微博;
会在春娇的爸爸向他提出帮找不用给钱又好又没什么计较的婚纱照摄影师的过分要求时,真的把这个要求完成了;会在春娇不高兴时,很认真地拒绝“干妈”借精生子的要求……
他原本想在台湾旅游时向春娇求婚,却因为他地震时的理智选择引爆了春娇心底的不安全感。他已经有了和她一起幸福生活的打算,而她,还没准备好。
两个想法不同的人,又如何能好好合作(恋爱和经营婚姻)呢?
二、合作无处不在
日剧《小巨人》也从另一个角度谈了职场上的合作。全剧最震撼人的台词,莫过于那句“敌人往往会伪装成同伴”。
你以为上司是可以信任的,谁知道上司竟然是你的敌人,在背后连捅你几刀。你以为同事是可以信任的,谁知道同事也会是你的敌人,轻易就把你出卖。你以为敌人就只能是敌人,谁知道敌人也可以成为你的同伴,和你合作干掉你们共同的敌人。
看完《小巨人》,最大的收获无疑是,倘若人在职场,心中只计较收入或者荣誉得失,那么同伴也有可能是你的敌人。而在合作的前提之下,敌人、上司、同事,都会是你最好的伙伴。
以合作的视角来看问题,你会发现,恋爱、婚姻、家庭,合作无处不在。真正能拯救彼此的,只有“合作”啊!
三、合作与社会兴趣
谈“合作”,就不得不提心理学上的“社会兴趣”。
所谓社会兴趣,就是对他人总是保持一种合作与建设性的姿态,对与他人的交往、融入到一个群体当中怀有深厚的兴趣。一个有社会兴趣的人,他不仅是对所爱的人、亲密的人有直接的感情,而且是对周围的,包括陌生人都有一种不抱直接目的、不会因为某个直接的原因而具有的那种感情。他认可现有的状况,对未来状况也有乐观的憧憬。
心理学家阿德勒给出了这样三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兴趣是否健全和充分。
一是合作。即当一个人面对问题时,他常常想到的是跟别人去合作。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也会愿意去帮助别人。例如,在进出商场的门时,有的人不会理后面的人如何,直接就把自己的手放开,而有的人就会为走在后面的人留门,以方便他们进出。
二是给予。即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倾向于“给多于取”,让自己的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
三是共情。即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试图让自己的频道跟别人的频道合在一起,总是试图保持同频共振,而不是自说自话。
也就是说,一个有与他人合作愿望的人,一个有给予愿望的人,一个具有共情力的人,就是一个社会兴趣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这样的人,他热爱他的工作,有客观的成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美满的爱情生活……简直就是完人啊。
与之相比,阿德勒认为,心理障碍者都是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因此,要想真正拯救某个人,就要帮助他发展他的社会兴趣,使其掌握合作的能力。
不少人觉得在互联网时代,自己独来独往其实也挺好的,而在心理学家的眼中,这样的人或许是一个需要被“拯救”的人。
看到这里,你再回想一下电影《春娇救志明》的全部剧情,请聪明的你告诉我,究竟,是谁拯救了谁?
文章转载请联系我的经纪人 @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