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为国内文学的先锋一代,与当时崛起的苏童、格非、马原等几位作家同登大堂,受到众读者的敬仰。他们关注生存和现实,将西方文学技巧加以运用,融合传统文学,生成了国内文学的新气象,在当时他们都有着很重要的文学地位,余华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
余华的作品是适合反复读才懂的,我第一次看《活着》这本书,虽说文中有多处情节让人泪目,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假,为什么能有那么多灾难降临在男主人公福贵的身上?
再多看几遍,我才发现自己的思想太狭隘。才发现里面的故事就像鞭子不打在自己身上根本就不知道痛。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就像余华先生说的,《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故事的创作源于余华先生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主人公福贵刚开始是一个整天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都占的地主家儿子,因为有殷实的家业,不愁吃不愁喝,他对家中老小也不管不顾,一天到晚混迹在妓院和赌场里,甚至在他媳妇家珍怀孕期间,为劝他回家却遭到了毒打。
那时候的他,是个纨绔子弟,像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相信很多人看到他都想鼓起拳头为家珍出一口气。
当家产被自己输光后,父亲也被气死,家珍也挺着大肚子回了娘家。他开始反省自己,所谓浪子回头千金不换,生活虽艰难,但至少福贵开始要好好生活了。本以为家珍脱离了苦海,但她又带着出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回到这个一无所有的家。
当福贵去城里找大夫为母亲治病时,被大兵捉去打仗,让我再一次认识到了活着的艰难。等他回到家后,母亲也已亡故,女儿凤霞也不会说话了。
祸不单行,有庆因输血死了,凤霞结婚,家珍嫁给福贵,没有过一天好日子,也病死了。到最后的凤霞难产而死,她儿子和丈夫也相继去世,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一世安稳,都是残酷的事实。
人经历多少种苦难,就会多么坚强。
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周围的人都死了,只有你一个还在孤独的活着。
有人说这本书里体会到的是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而我个人认为恰恰相反,正是这些死亡使生命里的温情被温柔地展现了出来,小说也正是通过这些出乎意料的死亡重复,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生命的轮回,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一切都顺其自然吧。不要去纠缠生命的苦痛,也不要去沉迷于生活的幸福,一切,都是这么平淡。
“活着”对于福贵来说太沉重了,沉重到他今天过得好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亲人又离开他。是不是历经大苦大难的人就会看淡一切,看清一切。不会去刻意渲染自己的苦难,只是轻描淡写,因为他最看重的都已经过去,当再次谈到过往时,他需要的仅仅是个倾听者。
从大的方面说,一个时代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是一件幸福的事。富贵相继的送走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剩下他孤身一人与老黄牛相伴,从小的方面说,即使一个人经历了重大变故,亲人离世,生活还在向前,回顾这一生,或许凄凉又幸福。
当许多人为生活苦苦挣扎时,当许多人对生活失去方向时,我想说:人活着,就是一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