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的天性,打娘胎里就带来的。有些家长,谈到孩子的情绪时,一副“谈虎色变”的模样。
下午,林妈妈说:昨天我儿子回来,又是绷着个脸,面无表情。不知道我哪惹到他了?说多了他又不高兴。
很多家长,对于15-18岁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的情绪,总觉得莫名其妙,束手无措。他的这种情绪并非针对父母,有可能来自他对自我的认知和解读不满意。只有通过情绪去抒发,而父母不能武断下结论,小伙子只是管理情绪的能力比较弱些。
有妈妈谈及自己的女儿,情商低,不会察言观色,总是说错话惹同学不开心,很不合群。我们说了她几次以后,孩子干脆不和同学交流了。
我只能说小姑娘真不是故意的。她从小与父母长时间分离,8岁才回到父母身边,缺乏情感上的对话和沟通。她感知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对情绪的“解读”能力还不够成熟。
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麦克莱恩医院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成像科的主任德博拉.哲格林-托德,曾将成人和15-18岁孩子对情绪的解读能力进行比较。在大脑扫描研究中检查了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大脑各个区域在处理情绪时的工作状态。当她向人和孩子展示人们在受到惊吓时候的面部表情照片时,许多孩子把惊恐的面部表情解读成悲伤或是迷惑,有些则说面孔显示的是惊讶,甚至有些孩子说他们不能分辨出面孔显示的是什么情绪。最终发现:只有50%的孩子能正确区别照片中人的情绪是恐惧。人数刚好是成人的一半。
这项研究证实孩子“解读”情绪的能力,有自己的节奏。或许她的解读情绪的能力“暂时”不如你而已。
许多父母,在孩子幼小时还有耐心,细致去询问观察。孩子哭了,是因为肚子饿了或者还是要睡觉了...一个个排查找出原因。相反,孩子长大后回个嘴,都恨不得马上捂住孩子的嘴。这样的耐心,却越来越少了。我知道孩子处在情绪中,父母可能会着急,会很同情,也很想努力去安抚他的伤痛。对于男孩和女孩来说,青少年时期是试错期,是一种全方位的学习体验。
不管是管理、感知还是解读情绪的能力,都需要放手让孩子去经历。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发展这种“情绪”能力。
他仅仅需要时间和耐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