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关系
常和伙伴或客户们聊到我辈的老年生活。
参考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数据,
对90后门而言
70岁的寿命 只是个平均数;
国内一线城市 如参照日本:
80岁 不难~
但 何时开始 说起老
固定搭配 就成了“养老”了呢?
1. 【迎来送走的亲人们】
人到30plus 经历过几波送走:
爷辈 和父辈。
姥爷活到80多 姥姥活到90多,
印象中姥爷姥姥在世时,
住在荆州镇郊农村,自己做饭 自给自足,
除了儿孙们定期回乡探望,
跟“养”字 没怎么扯上过关联。
姥姥九十多岁时 牙口不好,
也吃不下太多难下咽的肉,
每天村子里遛一遛 自己煮饭蒸鱼,
临走前一晚 自己戴好白手套 回房上床躺下。
第二天 姥姥没出来溜达,小舅便知道 姥姥走了,
妈妈赶过去 看到姥姥平整安然的模样,
就知道 姥姥这真叫 寿终 正寝。
我们都知道,这是喜丧。
爷辈陆续走了,
并不能算是我辈送的行。
父亲和公公 却是十几年前,
我先生和我 在大学刚毕业那两年
我们夫妻俩 亲自送走的。
父亲和公公
分别是中了胃癌和肝癌,
走的时候 都才50岁上下。
那两年
先生和我都刚参加工作,
靠着社保,
治病治到两代人一贫如洗。
尽管如此 人没留住。
妈妈和婆婆,
大概是花了几年时间才恍惚走出来。
之后的几年 家里陆续迎来姐弟二宝,
妈妈婆婆大人 也算安康愉悦。
如果一定要给送走父亲公公这段磨难
赋予一点意义的话,
那就是 我们知道
我们还会继续迎来送走,
我们正越来越懂去珍惜去爱护。
2. 【有一种老 叫退休】
回看姥爷姥姥,
姥姥年轻时兼职在村子里接生(现在叫助产师),
两口子终身田地为伴,
没有哪天突然退休,
更没有哪年突然变老。
如果说 见识过哪些突然变老的人,
脑海浮现的典型画面 就是
退休初期 其他价值维度还没生长起来的颓颓退位老干部...
也有朋友聊到:
爸妈退休了 帮子女带娃,
妈妈虽然每天又忙又累
但每天乐在其中 看得到的老得慢,
爸爸在家很游离
在家似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老得很显快。
之前 Linkin上一篇文章提到:
部分中年白领的一种挂班状态:
有的人看起来活着 其实已经死了。
老的重点 似乎无关年龄,
没有人准备着 老来被养。
从年轻时的事业圈退出
可以回归家庭 照看儿孙,
可以回归田园 照顾菜园,
可以回馈社区 兼做志愿者,
可以回馈社会兼做顾问或公益慈善,
也可以 开启新的事业旅程。
用北大钱理群教授的大白话说:
老年,终究
不是一段为了告别的孤立旅程,
是为创造价值、感受幸福的人生旅程的持续延伸。
有种老 叫全面退休;
有种不老 叫持续创造。
3. 【另一种老 叫失能/失智】
活到老 创到老 是种幸福,
心有余力不足 需要靠照护依赖的情况 也需要正视。
大病癌症 如果能得以有效治疗,
不一定失能。比如
抗癌期间 把贝壳打理成业界第一的左晖,
患癌抗癌后 依然在管理一线的李开复...
因为神经/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失能/失智,
打乱一个家庭的生活节奏是情况 不少见。
确切说
需要养的 不是老,是病。
只是这些病
年老后 确实更高发 更常见。
4. 【一起变老】
一起变老
是因为 大家在一起长寿:
我们的预期寿命显著延长了,
然鹅 并没有有力证据说
我们的健康寿命 也在同步提升。
健康长寿 是社会的资产,
失能长寿 是家人的负债。
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老年人是否延长了健康寿命?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65042
个体而言,我们
并不关心WHO把老年 定义在60还是65岁,
更关心国家哪岁开始发养老金 发得起多少养老金;
比起社保哪岁开始发养老金,
我们更关心
咱们的社会价值型工作 可以干到哪一岁,
或者 老年的自己
如何能健康的持续的放光芒。
袁隆平院士 在稻子地里 专研到老,
钟南山国医 85岁依然健步如飞...
不论是否是科学家,
健康光环下的平凡老年生活
始终值得期待,
更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预备着闪耀到老的初心
锚定事业 囤好健康 囤好朋友
当然 也得囤好必要的老年失能储备金。
一起变老这件事儿
没什么可浪费我们心力去焦虑和忧愁,
需要带着感知和理性
去踏实预备 去真切体验 去慢慢变老。
JoyceLew 2021年8月25日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