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练字、读书,健康生活每一天。 第56天题海战术运用得当犹如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明确特定目标的练习。为了达到目标,学习者都必须经过一个长期、持续、大量的练习,如果要使练习有效果就必须战胜自己,走出舒适区,做到专注,并对练习的效果有及时的反馈。 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反观我的一些教学理念和做法,发现了诸多问题。 由刻意练习我想到了题海战术,我从心里是反对题海战术的,认为题海战术是不讲质量和效率的大量练习,太消耗时间。觉得数学学科玩的是思维,只要理解了,不用再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去练习。因此,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我从没有让她做太多的练习。从低年级学的加减法,到高年级学习的乘除法,从整数运算到小数及分数的运算,从简单的一部计算到四则混合运算,我一直抱着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就行的态度。但是,当女儿到了五六年级时,我开始发现她的计算速度不行,准确率也不太高。因为小学的考试内容简单,时间较长,对考试成绩影响不到。到了初中,这几乎成了女儿学习数学的致命弱点。考试总是因为计算失分,成绩出不来,影响了她的自信,她说喜欢数学,待数学如初恋,但自从上初中数学虐她千百遍,现在高一的她,数学学科成了她的短板。我也越来越意识到数学仅凭理解是不够的,必须有适量的练习,才能将知识内化成一种技能和能力。 计算的技能是在练习中熟练的,计算的能力是在练习中形成的的。在计算上持久、适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熟能生巧,提高运算速度。《不要恨数学》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一道题不解答两遍就等于没有做过。特别是那些在第一次解答中卡壳的题目,更应该多做一遍。对于较复杂的难题或者易错题目,从初遇到最后的掌握要经过五六遍的练习,才能把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牢记于心。 如果题海战术能有针对性的去练习,不是从练习题量上体现多,而是从练习题型上体现多。学习就是心理表征的构建,而多种情景能丰富心理表征。比如学习加法时,让学生从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加法的本质就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多种情境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加法模型。如果学生对加减乘除的模型构建起来了,在解决问题中,就能够准确地分析,题目属于哪一种类型,用哪一种运算来解决,就不会出现胡加乱减,你说错了,他就加减乘除试一遍。又如,解决问题时,可以用多种方法,这样的练习次数多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思维也就广阔,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就多。 题海战术失去针对性,就是天真练习。如果题海战术的习题设计有针对性,练习目的明确,那就犹如刻意练习,都是可以助人成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