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喝酒,我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喝酒是我的一个小爱好。
我喝酒并不是真的很喜欢酒的味道(除非偶尔遇到特别好喝的酒),而是在追求喝酒的感觉。一个人喝酒我是万万喝不下去的,必须得有人一起喝,边喝边聊,谈心说笑,那才有意思。
可能感情丰富、感性的人都喜欢喝酒,因为喝酒能够唤起他们心中的记忆、情感和激情,能够让他们暂时脱离现实。
今天要介绍的几位,都是“酒界”的翘楚。
孔丘
孔圣人作为一位性情中人,不仅会喝酒,而且酒量很大。
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就是说,喝酒的标准不用限制具体的数量,唯一的标准就是不要喝醉就可以了。圣人不愧是圣人,说的很有道理。
孔子经常参加乡邻举办的酒宴,但是他喝酒却是比较讲究的,因为他最喜欢喝自己家的酿的酒。
“估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市场上卖的酒或肉,孔子都不吃,看来孔子觉得春秋时期的食品卫生存在较大隐患。也可能他觉得只有自己家里的酒才是最好喝的。
樊哙
行军打仗的将军,很少有不喝酒的,基本都是酒豪。
樊哙自然是不能幸免,作为一位屠狗出身的大将,他的酒量应该在当年屠狗的时候就已经练出来了。
鸿门宴时,樊哙为了保护刘邦周全,冲进宴会现场。项羽见他英武异常,上来便赐给他一杯酒,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古代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
也就是说,一卮大概相当于六公斤酒,虽然古代的酿酒工艺比较落后,酒的度数也较低,但樊哙喝了六公斤酒依然可以侃侃而谈,足见其酒量极佳。
曹操
《短歌行》足以说明曹操肯定是一个喝酒爱好者,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怎么会写出如此贴切的诗句呢?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也说明了曹操应该平时经常与人饮酒聊天,高谈阔论。
不过曹操曾经推行过“禁酒令”,但是他禁酒不是因为他不爱喝酒,而是因为他想要节省粮食,以备军需。
刘伶
“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期名士,世人称其为“醉侯”。刘伶的嗜酒如命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因为喝酒太多,导致生了病,虽然具体什么病不太清楚,但想来应该是痛风、糖尿病、高血压一类的病症。
她老婆为了不让他喝酒,倒掉了他的酒,摔碎了他的酒瓶子,哭着规劝他:“您喝酒太多,不是养生的方法,一定要戒掉!”
他倒好,哄骗他老婆说要在神像面前发誓祷告才能戒酒,让他老婆准备酒肉,供奉神灵。酒肉备齐了以后,他在神像面前说:“我是为酒而生,酒是我的命根子,妇道人家的话,千万不能听!”然后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
晋朝建立以后,朝廷仰慕刘伶的名气,邀请他出山做官。他对司马政权素无好感,自己又习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得知朝廷特使要来,赶忙把自己灌的酩酊大醉,然后在村里裸奔。
特使看见之后,觉得此人荒诞不已,不予录用。
刘伶最后老死家中,寿终正寝。如果他能少喝一点的话,应该能活的更久。
有一种酒叫“刘伶醉”,河北名酒,味道还可以。
陶渊明
一位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有一类诗,被后人称为饮酒诗。
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展现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如果有人来拜访陶渊明,无论来者是贵是贱,陶渊明都会拿酒来招待宾客。不过如果陶渊明先喝多了,他就会跟客人说:“我喝醉了,要睡了,你先回去吧。”陶渊明就是这么直来直去。
但是陶渊明由于饮酒过量,给他自己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他对五个儿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能把他们培养成才智过人的栋梁之才,可惜事与愿违。
他写下了《责子》一诗:
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知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
天运荀如此,且进杯中物。
通过诗中的描述,陶渊明的几个儿子可能都有智力障碍,即使不是智障,恐怕也不机灵。根据现代医学来看,他的嗜酒贪杯,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惜他并不自知。
怀素
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
怀素虽然出了家,但似乎并不拘泥于寺院的清规戒律,他对喝酒的爱,绝不逊于他对书法的爱。“一日九醉”的怀素每当喝醉时,就会在墙壁、衣服、器皿上提笔便写,人称“醉僧”。
他书法大成之后,许多达官显贵都想得到他的墨宝。想得到怀素的墨宝很简单,请他喝酒,把他灌多了,备好纸笔,你都不用求他,他自己就会写个不停。
如果你没钱请他喝酒怎么办?也没事,等他喝多了时候,你穿着白衣,备好笔墨,他兴头一上来,会直接在你的衣服上挥毫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