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随着心理学研究越发成熟,心理学家甚至能够看穿你的内心,挖掘出你自己都不了解的“自己”。
你觉得可能吗?试一下就知道了~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片↓
1、你觉得这张图里的人正在经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2、里面的人都是怎么看待的,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
先别着急往后看。请给自己一些思考和想象的时间~
(我建议大家用1-2分钟形成自己的答案,再继续往后看)
想好了吗?在此之前,有两个女生在细细思考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女生A:
图中的女性可能是同一个人。这个女生非常在意自己的美貌,从小就是个万人迷。但其实她本身特别没有安全感,总害怕某天容颜不再,大家都离她而去。
有一天,她居然在镜子中隐约看到自己老去之后的样子。她非常害怕会变成这个老太婆,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女生B:
里面这个女生是一个平时大方易处,实着满腹猜疑,诡计多端的人。
一次自己在照镜子的时候,她发现镜子中的自己满脸鄙夷,眼神充满戏谑猜忌。
她顿时恼羞成怒,一把抓起身边的物品把镜子砸个稀巴烂,然后气冲冲地离开镜子....
女生们答案截然不同,是否说明其性格也截然不同?
心理学家告诉你:必须的。
公布答案之前,让我们再做个情景问答小游戏吧
深夜,在高速公路上有一辆车。开车的是爸爸,儿子坐在副驾驶位上。
很不幸,他们遭遇了重大交通事故, 120 赶到后,当即判断父亲重伤死亡。幸运的是儿子还有救。
儿子被送到医院,医院最优秀的主任医生急忙赶到手术室。
谁知,当这位主任医生一看到病人,便大声惊叫:“天啊!这是我儿子啊!!他怎么会出车祸!!!”
请问大家,主任医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这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在教室给大家出的题目。第二天上课,教授把一部分答案放出来:
孩子不是亲生的,或许做手术的医生才是亲生父亲...
受伤的儿子和医生儿子长得比较像,医生工作太忙脑子一时分辨不出...又或者他们是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这两个父亲都是孩子的爸爸,他们是同性恋关系,孩子是领养的!
. . . . . .
看到同学们的各种答案后,教授终于公布了他的“正确答案”。
答案非常简单:
那位主任医生,是孩子的母亲。
“我们班上一共110个学生,但想到这个答案的,不到20人。” 教授说。
之所以这个故事会成为“一道谜题”,是因为还有很多的人在内心里,把“主任医生”这个身份和“男性”这个性别,联系在一起了。
当教授把这个答案告知大家时,全班静默。
很多人才意识到:平时自己口口声声喊着“支持男女平等,反对性别歧视”。但在潜意识里,受到家庭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优秀的主任医生是一个男性”这种刻板印象依根深蒂固。
为了能够探究人们心里内心的偏见,有两位心理学家最终共同研发出内隐联系测验(简称IAT)。
这种测验工具通过测量我们在面对某一既定概念时,对此形容概念的不同词汇的反映快慢,推测你对此概念的心理看法。
如果有同学对这种测验感兴趣,想体验哈佛大学的内隐联系测验,了解自己内心可能存在的成见,可以复制以下链接:
https://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china/
回到最开始的心理测试
前面女生A和B的回答,只是专业TAT(主题统觉)测试的内容之一。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专业测验得出如下结果:
女生A有两大心理需求:自我防护(needfor Defendance)和自我表现(need for Exhibition)。
对女生A而言,她内心有逃避他人指责,隐藏自身弱点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够给他人带来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爱现”。
女生B的心理需求是:控制和支配(needfor Dominance)。
对女生B来说,她对自身周围的事物有控制欲望,希望能够操控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强势”。
最后
心理界往往需要研究各种测试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挖出内心真实的、那些我们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成见。
只有勇于正视我们的无意的“歧视”和偏见,努力将这份傲慢纠正,生活才会因我们的觉悟而变得更好。
有了这层意识,改变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