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即走,但“行走”却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走。相比较之,行走更多了一份自我意识驱动下的向前,代表着自身的思想与行动的结合,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与精神上的信仰。从简单中,透出一种力量。
再说“行者”,这个词有很多含义。从字面上来说,行者可以译为“行走的人”,即旅行者。佛教用语中的“行者”是指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孙悟空也有个别名为“孙行者”。这一内涵也为这个简单的词汇增添了不少禅意,有了一番洒脱自如,万物皆空之感。
一抹谈谈的蓝色,如水墨晕染,在天空上泛开,一直蓝到山的尽头。一个行者。双手握着登山棍,身上背负着登山包,凛冽的寒风扑面而来,徒步在崇山峻岭中行走。山上没有树,荒凉、孤寂。有的都是一些低矮的小草,还有一些巨石。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一片高地,眼前便是最宽阔的景色。山下的村庄如落樱时节树下的花瓣,星星点点地洒落在大地上。村后是一条蜿蜒的小河,一直流向深山里。巍峨绵延的山脉如弯腰俯下的老马,静静地坐落着,一山接着一山,连绵到天际。眼前的美景不需要沉重的单反摄像机,眼睛便是最好的镜头。这是行者的生活,旅行者的格调。喧嚣尘世尽抛诸脑后,让生活变得简单,让时间留的缓慢,。
去亲近自然,享受那份最难得的馈赠。
行走是一个行者的标志,也是一个行者的使命。
偶尔发现一个名为“行走的力量”的活动,是一个名为陈坤的演员办的。2011年8月,十多人组成的团队进行长达11天的西藏行走,翻越几十座大山,最高海拔5230米,全程115公里,一场纯粹的行走。2012年8月,“观心青海”,向着青海阿尼玛卿神山,10天9夜,180公里,一路禁语。
“我是一个演员,也是一个修行的人。一直以来,我在追求自己内心力量的同时,也希望从某天起,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拥有正面的能量。这是一场纯粹的行走,我把它看成一场启发‘宁静内心’与‘自我发现’的革命。”
“我们一行人,转圣山,观呼吸,把心放在脚掌上,与一切融合。”
青藏地区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牦牛、经幡、哈达、喇嘛,高原美景与神圣宗教,让这片土地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西藏是一个好选择,当人们去那之前,心里便有了千万次的准备,一踏上那神圣的土地,内心就像经历了最庄严的洗礼。在此地行走,能让这个举动变得更加简单,更加充满力量。行走中禁语,为的是专注与自我内心的对话,行走的力量,只能从与内心的对话中产生,源源不断。
行走就像修禅,在均匀的步伐中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是面向自我的心灵对话。
这种文艺的腔调或许听起来有点令人感到不舒服,像是一种有预谋有包装的奇怪的商业活动,或是那些写陈词滥调的“心灵鸡汤”。行走是一个隐喻。这是《城市画报》的评价:行走是外化的脚步,也是内心的脚步。外在的行走和内心永不停歇的脚步存在隐喻的关系。找到这个隐喻,就像此岸和彼岸架起了桥梁,可以实现内心力量的转换。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者”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践行者。
这三个字看起来,简单而又励志,充满了积极向上之感,用幽默点的话来说,就是让人感觉“正义之风迎面吹来”。
什么是践行?陆放翁他老人家早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大概是书本上的理论终归是浅薄的,想要认清事物,必须要亲身实践,说白了就是鼓励人们亲身去实践。
实践、创新这类的词近些年来非常流行,可惜的是,这些话很多都又变回了纸上谈兵,没有多少意义。
说到这方面的“行者”,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了冯骥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许多城市进行旧城改造,有许多人提出反对,而大部分只是随便批评罢了,冯骥才是少数真正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而付出行动的人。他和他的同伴花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天津进行地毯式的拉网考察,留下了无数照片和影音资料,尽力留下了这些宝贵的文化。
思想是被现实的困境逼迫出来的,它不是空想连篇与向壁虚构。他与活生生的现实对话,还一定要作用于现实之中,影响和改变现实。他,是自己思想的实践者。
冯骥才在他的《思想者独行》中写道:“行动使我们看到自己的思想,充实、修正和巩固我们的思想。”
再说那个在我们初中历史课本里那个被用作可怜的炮灰,那个被称为“空想主义者”的英国人罗伯特.欧文。他创立了第一个学前教育机关,是学前教育的先驱,也就是说,我们小时候能在幼儿园里有那么多美好回忆都是拜他所赐。他的管理思想在当时也是极为先进的,是人本管理的先驱。尽管他的“空想”被后人批判,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欧文,科学社会主义要晚好些年才能提出。
“行者”还有一种含义,师酱“行走”相对于“奔跑”而言的。从前的人旅游,总喜欢到大城市去看看,开开眼界。而现在的人专挑小地方跑,就连丽江厦门这些一到假期就熙熙攘攘的地方也让一群文艺伪清新的人趋之若鹜。可以看出,人们在这些大城市里喧嚣惯了,要找点安静的节奏慢得地方换换胃口。
这个时候,行走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于是乎,又一大群人扛着“慢生活”的大旗,走走塞纳河,逛逛威尼斯,仿佛自己来了一次心灵的净化,灵魂的交流。说它可赞,也不尽然,说它可笑,又不现实。这只是多数人在无奈中,选者的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行者,而何谓行者,众说纷纭。本文只给出了三种行者,也提出了三种行走的方式。咋一看来,第三种最普片最现实也最逊色。直立行走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而“行走”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行者是怎样行走,而行走的行者又如何?
可以说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