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上总结。
这里要说明一点,这个我自己总结的思维导图并不是对《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的概括总结,我所记录的都是我认为值得学习且和我脑海认知中的学习图式相配合的内容。所以有些东西是我自身印证的认知,就添加上去了,而像“”学习促进者”这样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略过的,一来暂时用不上,二来贪多嚼不烂,现阶段能够养成“便签读书法”这样的习惯就很不错了。我也建议各位亲自动手整理一份这样的思维导图,不必求多求全,只要和自己的认知相互糅合,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就算大有收获了。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认知策略
首先来谈谈认知策略,这是全书中最刷新我个人三观的部分。其实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涯中,也碰到过许多挫折和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自已也有意无意应用到部分学习理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是总是隔着一层迷雾,看不真切,直到读了这本书,有一种“哦哦,说的很对”这样的感觉。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成人学习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的确,当今时代的潮流变化十分剧烈,当你站在一生的角度去规划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势必要考虑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性,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就要紧跟时代潮流,那么怎么做呢?需要看清世界,打造核心能力去行动。如何看清世界,打造能力?学习。如何学习?
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以不变应万变。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全知全能。但是世界那么大,总有一些法则是万事万物都需要遵守的,就像自然法则,就像人性……这就是二八法则中的那80%。抓住了脉络,也就有了应对人生的工具。二是迁移扩展,在树立了人生支点,打造了核心技能后,就需要我们以根本的法则、脉络为基础向外拓展,拓展的内容彼此联系,形成一个自洽的系统。举个例子,比如现代社会的传播离不开文稿的撰写,我们可以培养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提升以后,我们可以写影评、小说、鸡汤、干活、报告等等。这就是适应性广泛且根本性的重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不可或缺且不会失效的能力。
然而现实生活并不总是如你所愿,在向外解剖世界后,我们应当向内看清自己。地球并不总是围着你转,能力也不是你说养成就能养成,除了顺应潮流,还应当顺应自己的秉性。逆势而为并非不可行,如果内心真的渴望,但无疑代价极大,成人学习显然没有这个条件,如果你天生是一个读者型学习者,却偏要和大师交流或者你是一个听者型却偏要看那些冗长的报告尝试自己总结,这种跟自己对着干的拧巴行为无疑是极不明智的且低效的。你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可以挥霍?
认清自己,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聚焦努力于自己可以把控的事物。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做不了乘风而起的猪,也不至于成为被献祭给时代的猪头。
2.学习方法
讲完了认知策略,说说学习方法。最近很火的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书中强调要突破舒适区有意识练习技能形成神经元。《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所倡导的便签读书法其实秉承的也是这样一个理论。即学习概念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这个学习过程还可以继续下潜,一直到概念与自我的认知相互糅合,形成体系,建立神经元并固化下来,影响改变了行为才算是学习的真正作用。便签读书法的RIA三步恰恰契合了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
1.便签读书法
a.(Reading)目的性阅读
b.(Interpretation)重述阅读得来的知识点或感悟
c.(Appropriation 1)联系自己的经验
d.(Appropriation 2)以后我应当如何应用
这个步骤是非常简单的,有助于我们聚焦于内容本身的思考和联系。
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根据阅读片段进行I,也就是联系,然后拆接出A1和A2。
这是我在实际应用中所发现的一个操作问题,我个人认为之所以难在I和A步骤是因为某些致用类书籍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铺垫,如果你没有可以联系的素材,你也就无从连接。
这就好像我小的时候读散文,不少大家都在文章中怀念以往的少年美好时光,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到过去重新做一个无忧无虑少年的愿望。
当时就觉得非常不能理解,自己就是小孩子呀,也没感觉有啥无忧无虑的。
想吃零食没有零花钱,上学还总是挨老师批,上网吧还没有身份证,玩不了传奇。
好烦呀!
结果到了成年。
要找工作,要买房子和车子,要娶老婆,还要养小孩……
说好的原谅我放荡不羁爱自由呢?!
更烦了。
我讲的这个例子,也是一个素材,一个帮助你理解“为何读一些致用类书籍读不懂”这种现象的经验。这就是I,它所对应的理论是知识的金字塔结构。即一个高端知识必然是由其下的基础性知识搭接起来的。
没有基础性知识的铺垫,也就无从理解高端知识。
在这个例子里,R是知识的金字塔结构,I是我对这个知识的重述,即“某些致用类书籍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铺垫”。A1是小孩想长大,大人想成为小孩的一种生活经验。
接下来就是A2:读懂一本书籍,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前置性知识或素材作为铺垫,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拆解,同时开放自己的心灵,有意识地体察观摩生活,总结复盘经验。同理,如果想要一个人理解我所说的理论,我就应该把这个理论分解,用实际案例拆解它,帮助学生理解我所说的话。
以上的A2写的对吗??
错!
RIA便签读书法的A2要求是具体的生活实例!联系不到生活,大脑就无法将这个理论转化为行动。如果只是读到这里,大部分人也只是意识到我应该观察生活,分解知识,但却没有具体的行动。
所以真正的A2:我想写作,需要锻炼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可以分为文笔、情节、思想、架构四部分。我决定先磨炼传神的文笔,怎么磨炼呢?从词、句、段开始。字词要讲求积累和韵律,句子同样要积累和训练(通过短句扩写、模仿、修辞、长句拆解),段落要讲求节奏感。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那个琢磨“推”还是“敲”的和尚了,正是这样一层层拆解细化,具体到无以复加,操作起来直观明了,才算是正确的努力,之后就是身体力行,让这种模式在脑海中建立联系,铭刻于身体本能。
那么这次学习结束了吗?
没有!
以上的步骤仅仅只是完成了“建立神经元”这一步骤的具体操作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我尝尝发现自己在梳理框架,建立知识导图后的几天里就把大部分内容忘记了,即使想要改变行为,也记不住具体的步骤,然后就是日常繁忙工作的碾压,在精疲力竭中渐渐生疏忘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只是把学习的内容放在那里蒙尘,你的行为也没有任何改变。
一切不以改变行为,产生实际效果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如何应用学习的内容,将之“固化成内心的心理表征”?这里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
找一块白板或者白纸,列出知识清单,也就是你梳理建立框架的学习内容,贴在每天你能看到见的地方,每天早晨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看着知识清单自我暗示一遍,脑海里要模拟一遍情境,尤其是A2的内容。
白天工作或者学习中时不时抽空看下知识清单,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惯性思维模式。
晚上结束工作,找个时间,对照着知识清单写反思总结,一定要写,在写的过程中梳理脑海中的情境。
每日反思,然后不断修正养成的“心理表征”,直到思维能够自觉运用学习的内容为止,这就算是养成了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应用的东西才会巩固神经元,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才能发现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差别,无疑,开始的时候总是艰难和拧巴的,因为要突破舒适区,要花费时间,要时刻监控自己不要陷入旧有的自动化思维……
概括起来一句话:在用中学。
以上,即是我对《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