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朋友翻译一文件(中文到英文),我是先浏览总体概况知晓的文章大意后再准备开始翻译。由于是当说明介绍用的,我原本是打算逐字逐句翻译,怕自由发挥表达会不符合原意。结果,额上的眉头越皱越紧,不知该如何下手。每句话的结构和段句间的逻辑可以用“眩晕”来表示。对,我可以看完整一篇中文而大概知道他在讲什么,但是若要严格翻译成英文,分分钟跪倒在原地。
在从小被教育的印象中,中文的表达会更注重整遣词造句,修辞,整体意境,但是很少会关注一句话内的语法结构是否完整,以及句与句之间连接的逻辑关系是否恰当。
我很惭愧自己在写文章时,对于标点符号的应用并没有很严格的执行。很多时候都是凭着感觉走,觉得一个意思还没表述完就用逗号,差不多了就加个句号。有些奇葩的文章,一路逗号过关斩将,到段最后才及不情愿的封上个句号。也许他家不产句号需要外借,吝啬到这个地步。至于句子之间的逻辑是否自洽,表达是否正确,完整貌似都觉得不太重要。从小我们被考试的是“这段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请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来没有被提问过“请指出文中前后两句逻辑关系不成立的地方”,也没有被考过“请修改文中用错的标点符号”。
另外关于句子的语法结构,主谓宾语,时态和语态,也就在低年级的语文课里教过,然后就没然后了,自我放飞,想到哪里是哪里。”只要你能理解我在说什么,怎么表达重要吗?”也许中文的太博大精深,很难用像英语语法这种清晰明了,简单粗暴的形式概括下来,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干脆就不强求吧!
两种语言一比较,还是能深深感受到文化的差异,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从技术层面更容易分解:主谓宾,时态,语态,逻辑关系,多数还都能对号入座。中文就更注重浑然一体的意境,蛮难具体量化。(感觉有点像中西医差异的意思了)。
另外一个原因也许是我们整个沉静在中文听说的环境中,但大多数却是在英文的书写文中长大的孩子。口语表达跟书面的语法不能相提并论。口语的随意,带入中文书写也是毫无吹灰之力。可是英文,做了那么多题语法,阅读题,考了那么多年的试卷,是在书写文的战场厮杀存活下来的,都成了身体血液的一部分,无法不深刻呀!
所以最后那篇文章,我是花了多半时间用英文的逻辑修改中文,然后花了小半时间做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