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认识季羡林首先是通过他的文章,换言之,是他的作家身份。《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怀念母亲》、《夹竹桃》等等,是我对季羡林最初的接触,这些散文都收录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
可是后来,当我读了他的《留德十年》一书,方恍然大悟原来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当我合上眼下这本《繁华落尽是孤独》,又是一惊叹,因为直到现在,我才对季羡林其人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百度百科对季羡林的身份作如此概括: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真是如雷贯耳啊。特别因为他是我们聊城老乡,在对其怀着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的同时,我之心中也颇生发出些许自豪之感。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季羡林的《繁华落尽是孤独》,在这里,几乎涵盖了他整个生命历程。
1
季羡林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用书中他自己的话概括之:连贫农都算不上。书中说——
我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国的经济形式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季羡林的上一辈,他的父亲和叔父是一对无父无母、孤苦伶仃的兄弟,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被迫弃家逃往济南谋生。在济南,他们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在济南站住脚,让父亲一人回家;他们的安排是:叔父在济南挣钱,供父亲在家中过日子。
他们这种不分你我、无私心共患难的兄弟情着实让人感动,特别是当有了季羡林,因为他是季家唯一的儿子,便被叔父接到济南读书,悉心教导,重点培养,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以期光大门楣。如今看来,季羡林果真没有辜负上一辈的期望,并且做出了父辈难以想象的成绩。
季羡林离家时年仅六岁,他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不过,以此为代价,换来的是他一生最关键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