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深深感觉,缘分妙不可言。冥冥中,上天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每当我需要指引,就给我亮起一座灯塔。当我最迫切需要自我成长的时候,我遇到了拆书帮,和爱学习、爱拆书的小伙伴彼此赋能成长;当我对家庭教育感到迷茫时,我遇到了Mindy和偶得,帮助我建立自己的教育观;当我面对孩子自我意识萌芽不知所措时,我遇到了妈咪Plus,慷慨热情的源源妈,让我和圆子有机会参加王涛博士《规矩与爱》家庭教育讲座,学习如何在爱中给孩子建立规矩。
父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岗位了,从业人数最多,是个专业要求又高又综合的技术活,还不是一般的技术活,是个需要走心❤的技术活,而且责任重大,终身不能辞职,却偏偏是最缺少岗位培训的岗位。不管是有准备的没准备的,既然已经上了为人父母这条无法下船的“贼船”,那么教会他们遵守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则就是我们的职责之一。
给孩子建立规矩需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不占有
西方的父母观: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保管的权利和教育他的神圣职责。
中国普遍父母观: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为了孩子牺牲自己。
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父母观是不占有,孩子是有独立能力的个体,即使再小,我们也尊重他作为个体的权利。他的人生终归是他自己的,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把选择权、体验权和责任归属,交由孩子自己,让他们在幼时承担他们可以承担的后果,让他们在成年后对自己的人生负应该负的责任。
道理是简单的,但是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真正接纳和尊重孩子,是很有难度的。我们先看下60分的妈妈和90分的妈妈跟孩子的对话就会明白我们有时无意识的会控制孩子、替孩子做选择、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探索、创意、掌控、失败的权利,以及错失了其中的成长机会。
60分妈妈跟孩子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们一起玩乐高吧 ?(孩子积极主动发起了邀请,是一种主动社交的表现,也是一种亲近妈妈的表现)
妈妈:搭什么呢?就搭个城堡吧。(看似给孩子选择权,实则替孩子做了选择)
孩子:好啊。
妈妈:你的城堡没有门,这里应该是门的位置啊。(强加想法给孩子,指出所谓的“错误”希望孩子纠正)
孩子:我不要门。
妈妈:你仔细看下图纸上的门在哪里。没有门就不是城堡了。(给孩子灌输成人的固定思维,并且要求孩子遵循)
90分妈妈跟孩子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们一起玩乐高吧 ?
妈妈:谢谢你邀请妈妈和你一起玩。(接收到了孩子主动亲近的需求,回应并表扬孩子的主动社交行为,并且在像孩子示范如何有礼貌的回应友好邀请)
孩子:那我们一起搭个城堡吧。(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妈妈:好呀,我喜欢你这个主意。(用接纳和肯定的语言告诉孩子他有选择权,并且支持他的选择)
孩子:城堡上有个公主。
妈妈:哦,这是个公主的城堡,你又给公主搭了紫色的房子。谢谢你选择这么漂亮的颜色。(接纳,肯定,并且寻找亮点给予恰当的鼓励)
现实中,有的父母会及时察觉,搭乐高时城堡有没有门,是谁的城堡,是什么颜色的城堡,这都无关紧要,所以可能可以做到接纳和尊重。但是,如果是孩子的饮食、作息、学习、社交呢?甚至是今后的工作、婚姻呢?有些不可能无条件接纳孩子,那么作为不占有孩子的父母又要如何找到平衡点呢?
(二)规矩与爱的关系
当规矩和爱放在一起讨论时,很容易被人对立起来,但其实中国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已经巧妙的解释了规矩和爱的关系:在爱的前提下建立规矩,建立规矩时要带着爱。
这里的爱,我们可以简化理解为对孩子需求的满足,而规矩,则理解为坚持原则。根据满足需求的程度和坚持原则的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如下图所示的四种:严格型、严厉性、溺爱型、忽略型。
理想的教养方式是严格型,高度满足需要同时高度坚持原则,这种方式教养的孩子普遍自信、乐观、善良,更容易有所成就和感到幸福。忽略型是最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破坏性的教养方式,是我们要警惕和避免的。而如果父母一方是属于严厉型或溺爱型,那么另一方最好能够互补,以给孩子创造一个需要满足适度、坚持原则适度的家庭环境。
因为规矩和爱,成就孩子的未来: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和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和退却。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麻木和残忍。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那么问题来了,家庭中,谁来做规矩呢?这里我们可能有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唱白脸的会被孩子讨厌。但是其实,带着爱做规矩的一方,相对于单纯只展示爱的一方,在与孩子的亲密度上面是更胜一筹的,因为有方法的规矩,是无损于爱的,反而会让爱更坚固。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常陪伴的一方做规矩更好,而在中国,承担照顾陪伴角色的主要是母亲。但是其实,父亲是做规矩的最佳角色,因为男性的力量感天然会为规矩加权,而且距离和时间都不是问题。比如曾国藩,清廷重臣,常年在外地奔波,日理万机,但仍然抽出时间写家书,30年,近1500封,相当于1周1封信,通过家书完整的构建了一个曾家修身、治学、齐家、理财、友谊、治国、用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堪称中国父亲的楷模。所以,我们现在的爸爸们还有什么借口不参与家庭教育呢?当然,也有讨巧的办法是,把规矩当做是爸爸立的,妈妈们要抬举老公,经常跟孩子说“这是爸爸说的”“这是爸爸定的原则”等等,把爸爸在家里的地位提升到权威层面。
不过要注意爱是先于规矩的,你需要在孩子爱的账户里存够足够的储备金,因为在刚开始立规矩的时候,可能会消耗掉一部分爱的存款,不然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负值的爱而没有安全感和信赖感。
(三)情商先于智商
当你遇到以下4种人,你会更讨厌哪一种人?
A,智商高、情商高
B,智商高、情商低
C,智商低、情商高
D,情商低、智商低
可能你会觉得是D,情商智商双低的人。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是不常见的。而且他的影响力有限,大部分对他们的感觉不是讨厌,而是同情可怜。反而最容易碰见的是智商高、情商低的人。还记得《生活大爆炸》第一季中的谢尔顿吗?如果他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估计没有人能受得了他。所以,家庭教育最首要的任务情商教育,延展来说还有品质与素质。
(四)共同成长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真是有耐心,有没有觉得到目前为止都有点像在讲“正确的废话”?说真的,我跟你有一样的感受。王涛博士前半部分的讲解,就像一个急切的妈妈插着腰在给孩子絮絮叨叨讲大道理,但孩子却没有真的听进去。直到他放下身段,柔软的开始讲他原生家庭的故事:
小学的时候,我喜欢玩烟盒纸。我妈每次看到时都很生气,不是骂我一顿就是打我一顿。后来我就偷偷在学校里玩。有天放学回来,她问我有没有在学校玩烟盒纸,我撒谎说没有。她就去村里挨个向我同学求证,结果有个同学是我死对头,在她面前添油加醋乱说一通。她气的七窍生烟,回到家,一手拿一根针,一手扯着我的领子一把把我抓过去,一边扎我一边咬牙切齿:“看你还玩!看你还撒谎!”……
直到今天,我回想那一幕时仍然无法摆脱恐惧和痛苦的感觉。情感上的经历,是一辈子抹不去的,这种情绪记忆,不管是刻意忘记还是故意封存,它会一直存在于大脑的杏仁体中,伴随终身。
但值得庆幸的是, 因为我从事家庭教育研究,我开始尝试理解她的行为。她从小失去了父亲,长兄好赌成性,受了无数的苦。所以,她非常警惕可能会致瘾的事物,看到我玩烟盒纸,她联想到的是她的长兄、她悲苦的童年、以及幻想中的我可怕未来,她被愤怒和恐惧支配,而不知道别的办法来处理她的情绪,最后做出了极端的举动来惩罚我。所以,理智上,我十分理解我的母亲,我也早已原谅了她。
现在每次回去,我都从火车站搭公交回家。因为我一进门我妈一定会问我是怎么回来的。如果我说打车,她会很不开心的说,火车站一趟公交2块钱,30分钟就到家门口了,干嘛浪费钱坐的士?而如果我说是坐公交回来的,她会觉得儿子好听话,然后像个小孩一样开心。大概我这个年纪的,很少有这样顺着老人的,但还有什么比她开心更重要呢?
现场他讲述的版本是生动而感人的(有点长,细节也比较多,无法全部还原),我被打动了。这大概就是故事的魅力。反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有时也在说一些对孩子来说是“正确的废话”呢?
王涛博士为什么要讲原生家庭呢?因为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会影响我们现在的家庭的,甚至影响我们孩子的孩子。我们需要反思过去,理解过去,并跟过去握手言和。这种和好,不是表面的原谅,是要接纳过去的自己,接纳过去的情感,从意识形态上理解过去,但不强求包容。它也许很复杂,也许会花很多时间,也许很艰难,但作为父母,必须通过整理自己的原生家庭,疗愈自己。过去的经历不能改变,情感不能抹去,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反思来改变对经历的看法,然后抛去负面的东西,再与孩子共同成长。
规矩要怎么做?
(一)规矩从出生开始做,越晚开始代价越大
如果你不早给孩子立规矩,要不了多久孩子就会给你立规矩。
立规矩最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从他的吃喝拉撒睡玩开始。越晚开始后面调整的代价就越大。比如孩子4个月左右还没有给他养成睡整觉的习惯,那么后面想让孩子能够自己入睡,就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调整。再比如,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独自睡床的习惯,大一点再分床睡的调整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就会经历一个更煎熬的阶段。
(二)规矩需要一致
(1)不同教育者之间一致
(2)同一教育者之内的一致
(3)不同孩子间的一致
王涛博士强调了这个部分的一致性,但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探讨的,因为强求一致,是对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反而会造成虚假的一致。在真实以及一致之间,是需要父母自己判断和把握一个度的。
(三)带有规矩的爱和体现爱的规矩
驯马师Monty的故事
Monty出生在牛仔家庭。父亲是一个驯马师,在上世纪50年代,驯马使用的方法是非常不人道的,Monty的梦想就是希望可以用不伤害马的方式完成驯马。为此,他不惜与父亲翻脸,离家出走,在旷野长时间研究野马习性,用规矩与爱并存的方式驯马,并成为第一个马语者。1998年,62岁时的蒙蒂·罗伯茨花了3天时间,以关爱马为前提、以马语为基础成功驯服了一匹野马,并且在把野马放走后,野马重新回到了Monty身边,从而向世人证明,可以使用非暴力的方式与马达成合作和深度的亲密关系。
但Monty最令人尊敬的还不止如此。他和妻子的马场,收留了47名问题少年,给他们爱,交给他们规矩,最终每个孩子都拥有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
所以,一匹野马跟人类语言不通都可以通过有规矩的爱建立深度的联系,不是亲生的父母和孩子之间都可以用爱和规矩来帮助孩子成长。而我们与自己的孩子,更可以这样:我们和孩子之间有天然的爱的连接,而且有着共同的语言。
而在立规矩过程中,孩子能不能打是父母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其实孩子可以打,问题是怎么打。
打孩子的教育艺术
(1)前提的前提:打孩子不能带有愤怒。
愤怒是魔鬼,带着情绪容易收不住手。
(2)“请”一个专用装备:戒尺。
老祖宗用扁扁的戒尺是有道理的,因为打起来声音很大,很有震慑力。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并且严肃的告诉孩子这是他不能碰的东西。让他过来过去看到一次就警醒一次,最重要的作用还是震慑,让孩子保持对原则的敬畏感。
(3)想打的时候不能打,不想打的时候不得不打。
被情绪控制的时候,冲动的时候,一定让自己冷静,不能随便打孩子。
但孩子如果触犯了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及时惩戒,即使你心里不想。
(4)打之前一定要语言交流。
这时就是体现规矩与爱的统一,这种时候一定不能默默开打,但也一定不要啰嗦:
“爸爸妈妈爱你,但是这个规矩是必须守的,爸爸妈妈有XXX责任,你有XXX责任,所以,我们必须有所惩戒。我们以后再不要做这样的事情。”
要记住,虽然你有轻微惩罚孩子的权利,但,请一定慎用这种方式。
结语:你怎么对孩子,会影响你的孩子如何对待他的孩子。所以即使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生命依然会影响生命,这种影响一直传递下去,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