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叫熊孩子,
你现在看到的(她)他大多是这样子的:
“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拖拉,每天都要拖到十一点才写完?老是喜欢看漫画书,让他看点别的,还闹情绪。”
“这个孩子每天做事磨磨蹭蹭,需要我们不停地催,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
还是这样的:
“我的孩子一年级了,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还经常调皮捣乱,一会拽别人的头发,一会儿扯别人的衣服,我经常被老师喊去学校,这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个孩子总是喜欢和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玩在一起,说了他还不乐意,顶嘴。”
又或是这样的:
“我们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现在却休学在家,还说恨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孩子和家人的意见很大,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里,基本说不上几句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怎么办?”
是不是
对抗、顶嘴、磨蹭、注意力差,主动性弱......
今天在共进学舍进行的《熊孩子,你为什么那么皮?》分享会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父母在教养上的无助,父母们很心痛: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事事担心,时时关切,用心疼爱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但是
这些问题,孩子又是如何想的?
写作业慢,拖拉,闹情绪
这世界上除了老师的作业,还有一种“妈妈的作业”。快点写作业?我为什么要快呀?写完了,我也不能出去玩,写完了老师的作业,我还要写妈妈的作业,写完妈妈的作业,爸爸的作业又来了,总之就是没有玩的时间,还不如慢慢写呢!
时间观念差,不会管理时间
爸爸妈妈总是什么都替我想好,安排好:“该写作业了!”“到练琴时间了,别看电视了!”“该洗澡了!” 忘了,他们也会提醒、督促我,当然不用操心怎么安排时间了。现在又说我时间观念差,你们给过我自己管理时间的机会吗?
为什么不愿意说话?
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哑巴了。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它的原因
我们对于发生的事情,总想就事情解决事情,结果这一次压下去了,下一次又出来了。所以,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了原因,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个婴儿哭了,父母会去想他为什么哭?是饿了还是要大小便了?核实之后,解决起因,哭泣自然就停止了。但是孩子长大了,父母这种思维却很少使用了。孩子哭了,恨不得捂住他的嘴;孩子不想上学了,父母更多的是紧张和担心,却很少和孩子共同寻找“不想上学”后面隐藏着的真正原因。
如果父母还没找到孩子问题行为的根源就忙于纠错,难免会做无用功,甚至起反作用。要想长远地调整孩子行为,最好先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根源所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自然就能停止。
聆听,是了解孩子想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