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昨天的文章之后,老爸发来这样一段话:
人生很无奈,有些东西经历了才知道好坏,甚至有些事永远没有好坏对错。加之历史不会重来。所以我们对你小时的教育培养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可圈可点的,那时年轻知识欠缺,认识贫乏,就连小时候受的教育都不能说是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无知无畏,随性而为的多,真正思考过怎么样教育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时间少。不过我们这一代,那个拚命解决温饱的年代顾不上,也想不到这么多。
现在我敢说有多少家庭去反复认真仔细的考虑过孩子的教育引导问题。恐怕也是随性而为,见样学样的多吧。我们家这也算是政治清明,百花争鸣。为了兜兜有一个量身定作的、没有最好而尽量较好的教育引导,而各尽所能的良好氛围而努力。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爱也增进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友爱,父爱子孝,母贤女惠。让我们心灵安怡,生活充满阳光。
这段话很长。老爸不喜欢用拼音,一直手写输入,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想必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
这样娓娓道来、心平气和的沟通与交流,是我一直渴望的。然而,在此之前,也是无数的吵架、争执、怒气、泪水。是的,家族一直以来的坏脾气,所以形成了你声音大,我比你声音更大;你说一句,我就要说十句的气氛。记不清多少次脸红脖子粗,多少次摔门而去,多少次连说带哭带骂。
吵得内容包含他认为逢年过节,要把所有亲朋好友聚到一起,方显热闹有人气;而我却认为平时工作忙,过节自家团聚,更能好好聊天;包含在外求学住院,他该不该去看望我,他认为要锻炼我的自强自立,我却认为他是缺乏关心......总之大事小事,一言不合,都能吵个天翻地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为此感到沮丧、难过、泄气,想一想,干脆就“报喜不报忧”,“捣浆糊”算了。网上也说,和父母沟通,采取的最好策略就是下面18个字,“是是是、对对对、好好好,没什么、挺好的、你别管”,再配上一张笑眯眯的脸--嘿,那真是能保证家里和谐安宁的灵丹妙药!父亲也好多次语带无奈的说,“孝顺孝顺, 想要孝,首先要顺,就要听父母的话”。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也尝试这样去做,毕竟吵架伤感情,伤身体,何必互相伤害呢?于是对话就成了这样:
“干嘛呢,吃了吗?”
“吃了,你呢”,
“我也吃了”
这样的对话很温馨、很体贴,很日常。
没错,好吃好喝的给爸妈拿去,逢年过节说些吉祥话,兴致来了一起打打麻将,干嘛非要去讨论自己内心真正的难过,抒发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解释自己感情与工作上的挣扎呢?
干嘛不干脆把这些话留给懂你的朋友,留给网络呢?写篇文章发出去,大千世界,总会有百十号人和你共鸣,为你点赞留言。也甚至完全就忍住不说。至少,不吵架,不怄气,不伤身啊。
放弃治疗,皆大欢喜。放弃期望,天下太平;
不再争吵的家庭,非常和谐,但这样的“伪和谐”,是因为累了、倦了、是因为不再抱有希望,不再给对方机会。这样的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虽然不是虚假与虚伪,但却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有些心事,似乎真的无从说起,无人可说,除了父母。
而父母,在他们逐渐年老衰弱的身体和心里,面对这些敷衍了事的回应,心中的失落与孤单又有谁听?
只要交流与沟通,必然会有争议,会有矛盾。相安无事的共处,要么是毫无交流,要么是默默忍耐,如同一扇窗户,对流必然钻入灰尘风沙,然而紧闭的窗户,新鲜的空气却再也进不来。
为了和谐与太平的妥协与忍耐,源于爱,令人感动,却将交流机会“一棒子打死”,是对对方最彻底的放弃。
太多人看到了争吵带来的痛,却忽视了争吵带来的成长与理解。争吵,是某种意义上的尊重。
于是,我不甘心,我不愿意放弃我的期望,对于我,孝不是高高在上,认为“说了他也不懂”的失望与不屑;孝不是为了消弭争吵而封闭彼此的妥协与放弃;孝是愿意去获得最终的相互理解,去真正走入彼此心灵的努力与挣扎。
幸好,爸爸也是同样不甘心的。我们依然据理力争,试图阐述。当面讨论会吵架,就打电话,打电话也吵架,就发微信,长串长串的语音和文字背后,是去表达和沟通的热忱与决心。
我庆幸,他并没有试图用父亲的威严命令我“好了,不要再说了”,“闭嘴”,也没有在我长篇大论之后,不睬不理。他常常是一段又一段的长长文字发过来,我也一段一段的发过去。屏幕两端的人,都会之后再次翻阅对方的文字,仔细阅读。是的,在多年的尝试与努力中,我明白了争吵的内容与形式同样重要。
幸运的是,在一次次的沟通不畅沟通失败之后,我和我的父母,一直愿意去探索不同的方式,没有放弃互相理解的努力。
真正的感情不是没有争吵,而是我们争吵完了依然可以笑对彼此,看见对方的优点,赞赏对方的觉知。争吵,是一份别样的尊重,是愿意继续拿出一颗真心,哪怕这颗心会流血、受伤,却依然希望对方去碰触的勇气;争吵,是愿意去做自我,并相信对方终会理解,是对彼此不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