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是个群星闪耀的年代,有雄踞中原的曹操,有坐断东南的孙权,有百折不挠的刘备,有英年早逝的孙策,怎么也绕不开,诸葛亮,字孔明。
奉命于危难之间
刘备47岁那年,三顾茅庐请出一位年轻人,时年27岁的诸葛亮。入职第一年的小年轻,就要面对逐步逼近的曹操,但刘备早已熟悉的这种节奏,跑呗,带上咱的军民。颠沛流离之下,诸葛亮先是面对刘琦的“上房抽梯”,献计收获江夏,名义上是刘琦,实际上归刘备。
出使东吴也是诸葛亮主动要求的,没有舌战群儒,只是陪孙权斗了斗嘴。诸葛亮上来就用激将法“曹操看着有点厉害,要是不想打,趁早投降嘛”,孙权反诘一句“刘备咋不降呢?”,诸葛亮说“我们绝不认输”,孙权一听“我上我也行啊,你们这小身板还行吗?”。
诸葛亮继续忽悠“别怕,曹操就是强弩之末”。就这样孙权被哄开心了,其实双方心里也清楚,打是肯定要打的,主导权还在孙权手里,动不动就号称“带甲百万”,这种小场面当然镇得住。赤壁一役,曹操被打落巅峰,刘备收获荆南四郡,终于时来运转了。
受任于败军之际
隆中对规划的就是跨有荆、益二州,所以接下来的大事就是刘备入蜀。注意这个时期刘备的谋主是庞统、法正,诸葛亮一开始是坐镇荆州的,刘备打完张鲁回过头来要收拾刘璋,诸葛亮这才带着张飞、赵云等人入蜀。
接下来的时光里,刘备在外征伐,诸葛亮在成都守家,一如曹操与荀彧。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都不在军中,他只是默默地备足粮草,直到白帝城托孤,刘备给了2个选择,诸葛亮回答得很好“竭尽全力,至死方休”。
夷陵之战蜀国真的是损失惨重,诸葛亮也不得不休养生息,整整6年没有大动干戈,只有些小打小闹。军政一把抓的诸葛亮才是完全体,为什么诸葛亮历史地位高?恰恰是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巧了,死因也是这个。
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五伐中原,战果不多,但魏国确实损失惨痛。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带回来千余家百姓,本来蜀国人口就少,抢的就是人口。第二次北伐被郝昭挡住,粮草不济撤兵,顺手斩了王双。第三次北伐夺得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出现黑科技“木牛”,破司马懿斩张郃,收获甲首三千。第五次北伐,这次是“流马”,逼得司马懿和曹叡联手演习,来了出“千里请战”,诸葛亮劳累过度,星落五丈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看起来诸葛亮没什么战果,但实际上魏国的国力大幅下降。曹操、曹丕时期的钱财“积累巨万”,跟诸葛亮打了几年后,司马懿想要4万人马,大臣们都嫌多,实在养不起。因为魏国战线拉得太长,边军还老挡不住诸葛亮,老得出动关中军,这都是要钱的。
蜀国也是连年征伐,确实劳民伤财,但还是“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这就是诸葛亮的本事了。人在前线,后方丞相府有蒋琬、张裔留守,依然井井有条,蜀国一共也没发生过几次叛乱。而魏国、吴国的叛乱次数都是数十次,一方面是地盘大,另一方面就是治安差。
有人觉得诸葛亮有反心,其实对比一下曹操就行了,曹操先进魏公,再称魏王,到了曹丕接受禅让,这才是一个完整流程。后来的司马昭也是,先封晋公,再称晋王,后边司马炎接受禅让。再回头看看诸葛亮,到死也就是丞相,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君不疑臣,臣不负君。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人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