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言文的体会
我还是第一次在一个月内带着写作任务地读一本挺厚的文言文。读书过程的体会可以分三种心情来描述:不顺畅、着急与遗憾。在刚开始读时,当然不像读小说那么顺畅、引人入胜,虽说不上艰深难懂,但也得耐住性子,打起精神方能有一点点的入心,不然就是走马观花,白读了。所以第一阶段读地很慢,等进入状态了,读得稍微快点,看着那么多没读,就着急了,这过程就像打心理仗。等到差不多读到尾声,就有些遗憾,那么一部思想深刻、文字优美的书被我草草地读几十个小时,对经典太不敬畏了。便安慰自己遗憾也是美,留着念想,以后再来读。这也提醒我与读者,对于优秀的古代文学一定得花上更多时间琢磨体会。
王阳明为什么那么火?
我真的对他一点都不了解,更别说研究了,就只是对这个问题很好奇,经过粗浅的阅读,认为他火的有原因。第一他创立了“阳明心学”,一种新的学科体系,似乎主要研究物我的关系,貌似还挺唯物辩证的,所以影响很大。第二就是重新认识了“知行合一”,强调了实践的伟大作用,具有很强的针砭时弊与现代意义。第三是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内涵丰富,并成为儒家学说“内圣外王”之道。
王阳明其人
王阳明,明朝,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守仁”取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译文: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去保持,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因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自号阳明山人,故世人皆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远祖乃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青年时期,他沉浸于诗词文学,颇具才气,拜师后全面阅读朱熹书籍,躬身实践“格物”学说,以失败告终。但仍读儒家圣贤经典,宣扬儒家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中年时期,他凭借军事才能平定了很多战乱,建功立业。晚年时期,以传道讲学为主,读书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心学进一步流行。1528年,在一次胜利征讨的班师途中,由于加重的肺病而逝世,终年57岁。
本书内容简介
王阳明最大的影响是其学术思想,他的心学思想直接成为明朝一百多年的学术主流,随后影响了国人几百年,并且还扩散到周边国家,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依然存在。本书的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即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并非向外物上去探求一个天理,此心即天理,天理不外乎人心,作圣之功只在自家本心上去探求。下面摘录“知行合一”内容,以再次温习与以飨读者。
“知行合一”内容摘录
原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译文:真知就是用来践行的,不能践行的不能称作知,......求知时的真切笃实之处就是行,行动时的自觉洞察之处就是知。知行功夫本就不可以分离。只因为后世学者把知行当做两件事来做,违背了知行本体,所以才有知行合一并进的说法。
原文: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夫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故而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译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为了求学,没有学习了却不实行的。比如说孝顺,必须勤劳奉养,践行孝道,然后才能称之为学。难道只是凭空讲学,然后就称之为学习孝道吗?学习射箭,必须拉弓上箭,拉满弓并且射中目标;学习书法,必须铺开纸张,提笔蘸墨;穷尽天下学问,没有不笃行而可以被称作学习的,所以学习的开始本来就是行。笃,就是踏实笃厚的意思,已经是行动了,使行动踏实笃厚,不让工夫间断的意思。学问不能没有疑惑,所以有详细的询问,询问就是学习,也就是行;又不能没有疑惑,然后思考,思考就是学习,也就是行;又不能没有疑惑,然后就要明辨,辨析就是学习,也就是行;辨析清楚了,思考也很谨慎了,询问也很具体了,学习也有所得了,又不间断这些工夫,这就叫作笃行。不是说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再去实行。所以从有能力做某事的角度来说称之为学,从解答疑惑的角度来说称之为询问,从贯通理解学说的角度来说称之为思考,从深入考察的角度来说称之为辨析,从踏实履行的角度来说称之为行。分析具体的功效而言,有五个名称,合起来看则只是一件事。这就是我所讲的心理合一的本质,知行并进的工夫,所以和后世学说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原文: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奕何用?
译文:我给你们讲解格物致知的观点,天天是这样,讲一二十年也还是这样。你们听了我的话,笃实去用功,那么听我讲一次,就自然觉得功夫长进了一番。否则把我每次讲的话都只当一次话来听,即使听了又有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