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诗人”只是一种称呼,而不是职业。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写诗,不论古今。门槛不高,自然不能归入技术工种。而灵感这玩意,说来来,说走走,不能稳定输出产能,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养活自己和家人,怎么能称之为职业?
诗人是一个统称概念。我们称李白为诗人,但他是翰林,我们称杜甫为诗人,但他是左拾遗,孟浩然是诗人,但他是庄园主,高适是诗人,但他军功封侯。
历史上所有的大诗人都是有正当职业的。虽然起起落落,但总归不是靠写诗吃饭。杜甫后来落难,结果就饿死了儿子。他满腹诗才有什么用?
诗以言志。但是温饱尚不能保障,如何言志?
有人说“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算得上靠写东西吃饭的诗人吧?其实也不算,搁在今天,柳永就是个歌词作家,还是大家。每首歌词都可以卖大价钱的,何况他后来不也想办法托了范仲淹当了个小官,最后死在任上。
有出仕的路,谁都不会希望仅靠才华吃饭的。
可是到了如今,却有无数的人希望坐在家里,靠自己的才华天上掉馅饼。这可能吗?可能。你跳舞直播,你写网文,你写鸡汤文,你写毒鸡汤,新网络流量经济会给你带来不菲的收入。
但是,诗人可以吗?
不行。
诗人这个称呼在大众文化层次普遍提高的境况下,尤其没有含金量。你随口扯几句,不管平仄韵律,只要幽默、直白,那便是“诗人”了。如今这个称呼更像是一个外号,充满了戏谑。
但是真的诗人又有自己的良心。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不愿意写鸡汤,也不愿意迎合大众低俗趣味,这实际上就是和流量唱反调。阳春白雪可以,但想靠下里巴人养活自己?做梦吧。
诗协和作协就不说了,那些人的职业更类似于管理者,而不是创作者。
至于自由诗人,肯定会有人举余秀华的例子,她不但成名,而且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确实是当代以诗当职业的典范。
但是让你去经历她的痛苦,你愿意吗?
她的成功无法复制,那自然不能称之为职业了。何况像她这种情况,可一不可二,她的痛苦和情感充盈了她的文字,但是能撑多久,职业会不会很快发生转换(比如成立文化公司之类的)都很难讲。
总而言之,我们若想做一个以创作为主,重在表达自身感情的诗人,就别指望写出来的作品养活自己。
如果我们能成为小说创作者、编剧、文案工作者、老师这些文字类相关的工作者,则对自己诗歌创作方面会有加成,灵感爆发的时候,说不定会有好的诗歌产生。
可以在有职业的情况下追求诗歌这种打开生活的心灵钥匙,但是不要只有钥匙,没有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