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几句话,主要是讲情绪,一句话概括就是避免陷入某种情绪。说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自怜,是于是无补的,只会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但是如果你们不能容忍别人在行动中的表现出自我服务的偏好(嫉妒,怨憎,仇恨,自怜),那你们又是傻瓜。
细心一想,这样的情绪充斥着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仿佛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就拿我举例子吧,昨天,L叫我去帮忙搬东西,我心理面就一下子有落差了,心想怎么每次有事做的时候都叫我呀,不想干又得干那种情绪让自己心理也难受,最后还是去干了,整个过程都有点不开心的样子,又累又脏,把衣服弄得都是各种污渍,干的两只手都发软。
回想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场景,例子真的是很多。比如:在学校的时候,有两个同学打架了,老师有可能就会批评成绩差的,不说成绩好的,差的同学就算当面不说出来也会心生抱怨,只知道骂我,怎么不骂他,然后就会有点敌对老师,差的学生的思想状态就不会那么好了,说不定就不好好读书了。在家庭方面,假如两兄弟或两姐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会引起争执,嫉妒。还有就是在自己犯错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自怜的情绪,打个比方,有个上司交给我任务,我没有完成好,或者在完成的时候犯了错误,在事后解释说:“你不应该交给我这项任务,本来可以叫会做的人做。或者说我本来就不会做,不懂,为何还要安排任务给我”。说了这种理由看似很心安理得,很恰当,其实也表现出有点自我服务偏好的心理,有点儿不思改过,不上进。
经常产生这样的情绪会有什么影响呢?思想状态不好,消极,容易碌碌无为。承受能力差,不想接受任务,得不到成长,内心不强大。不好的情绪也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在工作上也会得不到认可。
那怎么改善这种情绪?虽然无法改变类似情绪的产生,但尽可能情绪降到最低。比如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所以才会对自己不公平。尽量把每件事情看的客观,从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要随自己的主观愿望的感性想法。有意识的延迟自己不好的情绪,如果觉得不好的情绪对自己有利,那就延迟到几分钟或者延迟到明天,说不定那种情绪就消失了。
遇到别人有这样的情绪要怎么劝告呢?要诉诸利益而非理性。比方说小孩子哭闹,跟小孩讲了一大堆道理,也许还听不进去,结果一听完一转身就忘了,如果跟他讲一些与利益相关的话,也许会产生兴趣,改变了哭闹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