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和女儿聊天,闲聊中扯到了“微信群”这个话题,女儿说她手机里有二十几个群。what,二十几个群?一个高中生怎么会有这么多群?女儿掰起手指头给我数着:“班级群、作业群、闺蜜群、撩小哥哥群、混合群、外婆家的群、奶奶家的群、我们自己家的family群,微商群等”。
听到女儿的话,我惊得下巴都要掉了。且慢、且慢,容我缓一下。班级群、家庭群这一看就懂,可那个“撩小哥哥群”“混合群”是个什么鬼?女儿听了我的话,也惊得掉了下巴:“妈妈,你竟然不知道坊间最新的流行动态,待我来给你洗洗脑”。
说话间,女儿打开了“撩小哥哥群”,她现场给我教学着。只见她手指一动,麻利地输入:确认过眼神,抖音小哥哥在吗?那边秒回:我一路的跟,就只能有一次的认真。
这什么,什么啊,我完全看不懂!就在我一头雾水时,女儿却得意的关了手机,说:“妈妈,这就是撩小哥哥”。
接下来,女儿给我普及了,现今坊间的流行动态。比如,年轻人喜欢撩小哥哥,大妈级的都在撩“小奶狗”、“小狼狗”,再比如,什么是“小狼狗”“小奶狗”等等。关于那个“混合群”,女儿的解释是:女闺蜜+男闺蜜的混搭群。
“这么多群,会不会影响学习?”“撩小哥哥群不会有问题吧?”妈妈级的那些担忧一股脑全涌出来。女儿看到我展开了攻势,她果断开启了“消息免打扰”模式,她只抛下一句话就走了:“一进群,我都设置了消息免打扰,这是我的进群原则”。什么?一进群,就设置消息免打扰,这不正是我的进群原则吗?我暗暗偷笑,女儿果然遗传了我的聪明伶俐。
(2)
和女儿的聊天终止了,我无奈翻看手机,一看吓一跳,我竟然也有几十个群。其中,工作群就占了一大半,有单位总的工作群、各个部门沟通群、会议传达群、所在部门群、项目小组群等等。这下,我暗暗心疼我的手机了,怪不得它总是卡壳儿,这么多的群占着地方,能不阻塞交通吗?
虽然群占着地方,占着内存,但还真不能删,得放在手机里养着。这不,前几天,还在和同事探讨这个问题,微信里这么多个工作群,想删又不敢删。
你看,现在公司,所有的通知都是发在群里,如果没有了“群”我们该怎么工作呢?可这么多群,如果都开启提示音,那不是要吵死了,所以大家心照不宣的都设置了消息免打扰,没事就瞄一下手机,有消息就互相提醒一下,倒也太平了一段时间,没出什么幺蛾子。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天下午,我们部门所有人员就集体中枪了。起因是,那天工作群里发了一条通知,通知某个部门人员,请准时在某点参会。我们几个打开消息一看,没涉及到我们部门,就高枕无忧的各干各事了。
谁知等到某点过了几分,我们接到上级领导亲自打来的电话,说董事长在等我们几个开会。我们吓得连滚带爬的跑下去,等到了会议室一看,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只好在大家的“注目礼”下,低着头走了进去。乖乖坐到第一排的迟到席位,拿出手机自觉扫码交了迟到金。钱是交了,气却不顺啊,明明通知上没写我们部门,why? why? why ?
散会后,我们几个赶紧拿出手机一看,顿时蔫儿了。群里怎么还躺着一条消息呢?最让人牙疼的是,它是距离开会前十分钟发出的,在参会人员名单里,赫然加了我们部门的名字。
唉,这是演的哪出戏,实在令人费解,临时发的通知就不能电话告知一下吗?可这理找谁说去,我们几个用眼神交流后,暗自决定,这口气咱们就自己吞了,为啥?谁让我们对该群设置了消息免打扰了,活该。后来,眼神再次交流会后,我们齐刷刷地,拿出手机把这个免打扰的功能给关闭了。
会议通知、群消息,欢迎你来打扰,就让打扰来的更猛烈些吧!
(3)
那次事件过后,就勾起了我探讨“群”的好奇心。昨晚在和女儿聊天时就有意扯到“群”,和女儿聊得意犹未尽,可人家转身走了,灵机一动,决定骚扰群里的亲朋好友。
说干就干,立即编辑短信:
你的手机里有多少个群?
群的分类有哪些?
究竟有多少个群,你设置了消息免打扰?
为什么设置了消息免打扰,还保留它?
把这些问题分别发给了男闺蜜、女闺蜜、亲朋、同事、好友、中学生等一干人马。感谢这一干人马积极的配合,果然,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回复纷沓而至。
我确认过眼神,我遇到了对的人,这一干人马的回答,解了我的饥渴,也碰撞出了许多小火花。
等我把这些“火花”理理顺,发现大家的三观几乎一致:
90%的群,大家都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其余10%的群,是不敢设置免打扰的,如重要的工作群,老师建立的交流群,家庭群等。
95%的小伙伴认为,虽然设置了免打扰,但还是保留群的原因,有看着好玩的、有不好意思退的,还有要从中得到一些信息的。
有70%的入群,是被认识的群主拉进来的。刚好遇见你,我又进了一个群,至此,不认识的一群人在一起做了同样的事,最后还是不认识。
总之,你也说群聊,我也说群聊,说一千道一万,“群”还是有它保留的价值。
(4)
I like you ,But just like you :群、群、群! 这是女儿对群的描述,虽然我不太懂,但她说,她的同龄人看了都能懂。
女儿这一代人,对微信不是那么痴迷,尤其是男生,他们只有寥寥几个群。他们觉得微信麻烦,没有隐私,他们的聊天主流已经杀回QQ了。他们认为,有些群可有可无,但家人群却坚决不会退出的。
这个想法,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更体现地淋漓尽致,我在想家的时候会翻看微信群,难过的时候会和爸妈视频下,出去游玩时会把儿孙辈的照片发群里?哦,你没有啊?我不信,反正,这些我都中招。
我知道,我的闺蜜比我还中招。他的家庭群,群名很有地域文化特色,叫“怡家社坛”。此群的根据地在东北,但群员却遍布国内外,纵横东西南北中。是不是,再来一个说学逗唱,就整个是一曲苑杂坛了。
话说此群,交流气氛相当活跃。每天早上从五点开始,问候就会从根据地发出,接着从贵阳、秦皇岛、杭州、韩国等地发出的问候就此起彼伏了,一直到晚上,互相说了晚安,群里才会静悄悄。
闺蜜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几年了,以前没有这家庭群时,偶尔只能打电话听听爸妈的声音,那种远水不解近渴的抓挠之心,你我皆有之。自从有了微信群,他的心就不再那么痒了。
最让他对此群感激涕零的是去年,那次,他的老父亲腿骨折了,需要手术治疗。父亲这杆大旗一摇,兄弟姐妹们一连串,赶紧地从四面八方赶回去。而闺蜜他,因为有特殊情况不能归队,老父亲手术那天,他在这边急的抓心挠肺的,恨不得,有个翅膀就能飞回去。
这时,群的功用就脱颖而出了。你看,大哥在群里发来了 ,父亲手术前微笑着的照片,他看了照片,心稍稍安定了,看来父亲的心态还不错。手术过程中,群里一直互相传递消息,兄弟姐妹一起祈祷,为父亲加油助威。手术顺利结束,大姐即时发来,父亲躺在床上吸氧的照片。等父亲麻醉醒来,老人家立即发来宽慰他的语音,让他放心。
那天他含着泪把消息看了好几遍,把语音听了无数次,延绵不断的亲情在他心头淡淡的绕啊,绕啊,挥之不去,但也踏实地放下了悬着的那颗心。
后来,他吟诗一首,歌颂了这个家庭群。诗中是这样写的:从前,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家在信的那头。如今,乡愁是一条条消息,我在这头,家在群的那头。
SO:群,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要退群也很难。
群,不管喜欢与否,反正我们都离不开它。
群,我保留你,是因为我不愿做那个先离开,先放弃缘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