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恍惚的记忆中,除了偶尔新修的房屋,它从我的童年到少年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后来随着自己走的离家越来越远,从最初村子到镇上再到县城,从县城再到到城市。后来几乎都是一年才回去一次,每一次回去都仿佛变了一番模样,却又好像什么都未曾变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感觉家乡很孤独,虽然房屋整整齐齐却没有生气,甚至有些死寂,让人不想踏入。
我在读镇上中学时,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我每次回家爷爷都不在家,可是村庄看着也不像有人的样子,原来爷爷是在跟其他老人聊天,村里已经不能劳作的老人几乎都在这儿了。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只有老人和照看孩子的女人。后来去了市里上高中,回家的次数就更少了。我们家也几乎是在市里稳定下来了,就想要把爷爷给接过来照顾。但是爷爷却不肯,不仅仅是因为对于家乡的留恋,还因为家乡已经换了一副景象了。家乡不再像之前那样寂静,毫无生气。自从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等一系列的政策之后。或许是过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或许是对家乡是思念,又或许是想要家乡治愈受伤的自己。一些青年选择回到了这片他们阔别已久的土地,他们也将在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住在里苑的嘟嘟一家很早就外出打工了。一直在外打拼了十几年,可是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直到现在他们的孩子也到了要结婚的年纪,可是他们已经不再年轻了,但还是想帮孩子做点什么。于是他们回到了家乡,在村委会的组织下他们与村里的几户人家一起养殖山羊。村委会会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向他们讲授养殖知识,也会询问他们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同时也会与周边的村子进行经验交流。在与三婶交流时得知他们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也知道了他们这些年在外的不容易。
他们刚开始是是在天津给别人打工,三叔修车,她就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孩子。后来孩子再大一点上学需要的开销也变大了,他们就想着自己做生意。经朋友介绍就去了杭州贩卖水果,但是自己从来没做过生意,也没有熟人带着,最后不仅亏本还欠了六七万块钱。接下来的几年就只能慢慢还钱了,等到欠的钱还完了,孩子也要上大学了。孩子虽然懂事,花销并不大。但他们还是为他将来结婚考虑着,他们回来之前也想了很多纠结到底要不要回来。后来还是觉得在外漂泊的这么久,也是真的累了,想着回家心里起码会好受一点。没想到家里一点也不比外面差,起码有人手把手的教你赚钱,不用担心会被骗。现在他们的收入也很乐观(具体的不方便问,只说等他孩子毕业,在老家盖一栋房子是没有问题的)。
村子里返乡的除了这种不想在外奔波同时还想为子女做些什么的人,还有带着对家乡的热爱返乡的青年人。老白杨的儿子卫忠在大学毕业之后就选择回到了家乡,老白杨从来没有外出打工过,在后来的采访中得知老白杨不想与自己的孩子妻子分开,把照顾孩子的责任全丢给妻子,所以选择一直在家种地,打零工。而他家一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而老白杨的妻子身体也不太好,所以经济来源只能靠老白杨一个人。因此他们家的日子过的也很拮据,两个女儿也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完成学业。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卫忠选择回到了家乡。刚回家的头两年他就想把家乡的土地用来做蔬菜大棚,他选择了种蘑菇。记得采访他时问他毕业就选择回到家乡,会不会感觉浪费自己的才华?他说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而且有才华的人是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的。
他是2014年回家开始做蔬菜大棚的,那个是我也听到过村里人对于这种大学生毕业回家养蘑菇的嘲讽。但是在2016年村委会就提出了针对要合理利用手里的土地,将土地的价值最大的发挥出来的对策。其中就有将土地用做建设蔬菜大棚,而这时候他已经做了两年,有了一定的经验。村委会的人就想让他来当技术指导,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现在家乡里有好几个蔬菜大棚,这也就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帮忙,现在在村里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后来在采访的时候问他是早知道家乡会这样发展是吗?他说在大学期间,了解到一些国家的政策,当时觉得农村、土地是一块宝藏,所以当时回家其实家里人也不理解。但是他知道这样的选择是不会错的,好在他的家人虽然不理解,却还是支持他的。
现在我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甚至更加繁华、热闹,但是心里对于家乡的想念和向往还是强烈的。家乡的变化我有目共睹,从死气沉沉到生机勃勃。现在家乡的而风景看起来像是一成不变,却又像是千变万化。不管它怎么变,它那让人安心舒适的氛围没变,故乡的人的淳朴与热情没变,你与他们之间纯粹的感情没变。
这就是我的故乡,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