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童年 1
文|晨树
我想跟我年龄差不多大的农村出生的人,童年的经历应该都差不多吧.小男孩调皮捣蛋,爬树嬉闹,不玩到天黑不回家,小女孩乖巧可爱,折纸画画扎辫子,天天被妈妈夸奖。
我的童年生活很普通,也没有发生过什么特殊事件。由于性格比较内向,所以大多数表现的都比较老实,对于一些稍微有些刺激的游戏,我也只是在旁边看,很少参加。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新鲜复杂的玩具,有的也都是一些家人或者自己动手做的简单玩具。
比如说,让爸爸做个弹弓,让妈妈给缝个沙包,又或者自己叠个四角之类的,虽然很简陋,但却是童年里最为珍贵的玩具了。
例如说沙包,随便找几片不用的布,用剪刀剪成六片同样大小的布片,然后用针线先缝成一个四方形,里面装满玉米粒或者麦粒,最后封好口,一个简单的沙包就做好了。
玩法也很简单,有好几种。一种是三个人玩,首先,随便找个空地,两个人相对而站,中间隔四五米的距离,第三个人站中间,然后一人手拿沙包朝他丢,他可以躲避,被沙包碰到就算输了。还有一种稍微复杂一点,要先在地上画出六个方格,分两排,大小可以站下一个人就可以了。游戏的时候几个孩子先剪刀石头布决定先后顺序,然后站在画好的方格外面,两只脚夹住沙包开始往格子里跳。要求沙包不能掉不能踩到线,为了游戏更好玩,还增加了难度。比如隔一个格子跳,某个格子是陷阱不能跳,闭上眼睛跳,背朝格子跳等等。
还有一些其他的游戏,比如打四角,踢毽子,跳绳等等。我比较爱玩的是打弹珠的游戏,这种游戏恩多地方都有。也很简单,那个时候弹珠非常便宜,一毛钱就给七八个。这种游戏也有好几种玩法,基本上玩的最多就两种。一种是几个小伙伴各自为阵,在地上用一个弹珠做出一个小洞出来,然后在离小洞正前方两三米的位置在地上画一条线。所有人依次站在小洞后面,将手里的弹珠往画好的线滚去,谁的弹珠离线更近,接下来谁就可以第一个吧弹珠朝小洞弹回来。目的就是要让自己的弹珠滚进小洞里,谁第一个成功了,其他人就要送他一个弹珠。当然也不会轻易的让谁成功,比如某个人的弹珠离小洞很近了,其他人便可以用自己的弹珠去攻击他的弹珠,把它弹开的离小洞越远越好还有一种是在地上画个四方格,每个人都把自己相同数量的弹珠放进去,然后在决定谁第一个打弹珠,目的是为了用手里的弹珠将方格里的弹珠带出来,带出来的就归自己了,如果手里的弹珠不小心进到格子里没出来,那这个弹珠也就属于战利品了。
我记得我邻居家的一个孩子,玩这个特别厉害,家里赢的弹珠抽屉里都装不下,然后放进玻璃瓶中埋到院子的角落里了。很可惜,现在的农村基本也见不到这些老游戏了,小孩的童年都被手机电脑给承包了。其实那些游戏带给我的童年的欢乐是现在任何新鲜的玩具都替代不了的。
我家的西边是一条小河,正对我家的地方有一个池塘跟小河连在一起,河岸上是一大片用来堆放农作物秸秆的地方,也是村里的小孩基本上每天都去玩耍的地方。老家方言我们称之为“场”,几户人家的场连在一起面积也不小,看样子和一个足球场面积差不多。每年小麦成熟之前,这里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首先要轧场,就是用拖拉机后面挂个石碾子,老家叫石磙。然后一圈一圈的围着自家的场跑。其实就跟压路机道理差不多,就是把一年没用的场给轧结实,后面要用它来打粮食,就是快要成熟的小麦。
每年的农历四月中旬,小麦也成熟了,那个时候田地里也就热闹了起来。二十年前那时候还不知道联合收割机是啥东西,倒是有小型的收割机,只能把小麦割掉,不能脱粒的那种,现在是见不到了。但是很少有人用,也都不愿意花钱。
每家每户都是一人一把镰刀,都上戴个草帽,一起到田里进行人工收割。割的时候蹲在地上,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抓一把麦子,然后镰刀放到麦子的根部,镰刀磨得锋利的不需要多大力气,右手往后一拉,麦子就被割掉了。
割好的麦子被均匀的放在田地里,大人们会开来拖拉机,后面挂上自制的大板车,看上去就跟现在公路上跑的半挂货车道理差不多。拖拉机开到田里,大人们用铁叉把地上的小麦轻轻挑起放到大板车上,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这些小孩子上场了。
麦子比较轻,秸秆又长,所以板车很快就被装满,这时候大人们会让自家的小孩上去一个,把板车上的麦子踩结实,然后大人们继续装麦子,车上的孩子不仅要负责踩,还要把大门送上来的麦子均匀的分摊到板车各个部分,防止出现两边高低不平的状况,否则拖拉机走在路上很容易倒掉。
为了减少次数,一般都装的很高,装好后用绳子前后捆扎好,车上的孩子议案都不愿意下来,舒服的躺在麦子上,两只手抓紧绳子,随着拖拉机一起被拉回去。
拖拉机拉着麦子往回走,后面总会跟着几个小孩子,他们是专门捡车子上掉落的麦子的,一人手里拿着一个小口袋,谁捡到就是谁的。有的小孩子比较调皮,由于车子走的很慢,他们就故意从车子上偷偷的一根根抽走,有时候麦子的主人
不注意,一路上总要被抽掉一些麦子,如果被发现了,总是少不了一顿臭骂,像我这么大的,小时候基本都这样干过。虽然被发现后,主人家很生气,顶多臭骂几句,毕竟都是邻居家的孩子,不会因此产生矛盾什么的。
麦子拉回来后,就卸到自家的场里,用铁叉子均匀的铺好。由于场地有限,有时候会铺很厚,然后用拖拉机后面专门挂上一个轧麦子的农具。这农具是铁制的,有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框架上有盘子大小的轮子,排紧有八九个,跑起来声音很大,哗啦哗啦的。
拖拉机带着它一圈一圈的在铺好的麦子上碾过,大概要个把小时才停下,把麦子反过来,再碾一次。经过反复的碾压,原本很厚的麦子就只有薄薄的一层了,然后大人们用铁叉子把上面一层麦秸秆挑走堆在一起,剩下的就是麦粒了。大人们会用扫把,木锹等农具把麦粒集中在一起,然后要等合适的风向吹来,用木锹把混合着麦粒和麦糠的小麦高高的扬起,把麦粒和麦糠分离,然后把干净的麦粒堆好,麦糠也就弃之不用了。
有时候这些活白天做不完,晚上就要有人来看着,简单吃完晚饭后,带上一把手电筒,这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是最爱跟着去的。在家又闷热,也睡不着,就跟着一起去看场。场里会事先放张小木床,上面也就一张草席。只需要带一张床单就可以了,如果家里还有之前存放的西瓜的话,便带上两个解渴吃。
农村一般每家田地会多一些,如果不想全部都种小麦的话,也可以种些西瓜卖钱,补贴家用。那时候农村种西瓜的很多,都是大片大片的西瓜地,我家每年都要种几亩。
种西瓜提前在年前就要事先准备留好地块,然后在地头的地方找块地方培育西瓜苗。一般都是按自己需要种多少西瓜来决定育苗池的大小,长度在四五米左右,宽大概一米,往下挖大约十几厘米深,中间部位挖出一个长方形宽约二十,深约三十厘米的坑,用来传递热量,上面用一层瓦片盖好,整理平整,再用事先准备的营养土制作育苗的营养基。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有一个专用工具。最后把制作好的营养基整齐的摆在营养池里备用。在营养池的一头还要挖一个四方的深坑,里面朝营养池的下方挖一个四方孔,让上面传递热量的小坑和四方孔打通就可以了。
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开始育苗了,先是播种,就是把西瓜种子两粒一组放进营养基上面的圆形小孔里,我们叫点籽,我呢也会跟着一起点。点好以后用一层营养土覆盖好,再用小竹竿和专用的塑料膜做一个保温棚。
保温棚做好后,就可以给营养池加温了,在那个深坑里的方孔中引火烧柴,高温通过营养池里的小坑分散,一是催苗,二是给种子提供合适的生长温度。等到西瓜苗长到十来厘米就可以栽种了。
父母和请来帮忙的邻居亲戚忙着栽种,我也跟在后面忙着一些交给我的小任务。栽种好以后就可以进入管理期,等待西瓜慢慢的成熟。
等到西瓜熟透,父母会通过手敲西瓜听声音,或者看事先留好的记号来一个个摘下,我呢变负责运送到地头的农用车上。收获的西瓜要到县城去卖,我家离县城也有几十里路,一般都是天不亮就出发,走在路上会遇到很多同样去县城卖西瓜的人,多的时候拉西瓜的车子是一辆接着一辆在路上跑着。
爸妈卖西瓜一般都会带上我,我可以在那里帮忙叫卖,在爸妈给别人送西瓜的时候看着车子。我记得那时候我爸妈总是固定的到一个地方去卖,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在加上西瓜质量好,所以那附近的人都愿意来买我家的西瓜。有一位老爷爷我记得很清楚,有六十岁左右,看上去很精神,他总是很热心的帮助我们。每次看到我们的车子来了,他都主动的去挨家挨户的叫人来买西瓜。他总是对我爸爸说,
你们种西瓜的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的很不容易,帮助你们是应该的。他还经常从家里给我拿些糖果之类的零食让我吃,我爸妈觉得过意不去,每次都是给他留两个大大的西瓜。
夏天天太热,饭也吃不下,爸爸就会把一个挑好的西瓜放木桶里,然后用自家的压水井不停的压水。一直感觉井水比较凉了才接到桶里,把西瓜泡起来。等上一两个小时,拿出来切开吃,那真叫个透心凉,比现在任何冷饮都要好。
有时候会遇到邻居带着他家的孩子也来看场,于是大人便在一起说话聊天,小孩子就在一旁玩耍。一直等到麦季过完,这些场才会完成它的任务。现在都是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了,几亩地很快便会收割完成,这些场也就完成了使命,渐渐地被淘汰不用了,现在由于村里人口增加,很多场都被建上了房子。但小时候收麦子的情景却永远印在了心里。
当然,童年的美好时光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