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石榴花,不火而自晰。
凡今之人兮,谁不附炎热。
百鬼瞰高明,丹朱易倾跌。
——宋.丘葵《石榴花》
闲折两枝持在手,
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
芙蓉芍药皆嫫母。
——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
贾元春:石榴花
关键词:鬼瞰高明,丹朱倾跌、花中此物是西施
高居金陵十二钗第三位,贾宝玉的大姐贾元春,在红楼梦全书的出场描写,可以说少之又少,然而她和秦可卿一样,是整个故事的最重要线索。
贾元春判词(此次不多解释贾元春的判词,只说石榴花)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的花语,在其太虚幻境中判词中即指定为石榴花,乍看国之皇妃,花语却是虽然艳丽但到底相对普通的石榴花,似乎有些不足。
但红楼梦的写作方法之一就是全书插入大量带有谶意的古诗,而元春的命运线索,则无疑藏在宋人丘葵一首关于石榴花的古诗当中。
再联系另一首白居易的咏山石榴,则可以完整构筑起贾元春的悲剧人生。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石榴花,配得上贾元春:
英英石榴花,不火而自晰。
石榴花艳丽无比,非常出众,红楼作者借此构建了贾元春的资质,她是一个才貌出众的女子,不然怎么能选入宫中?
凡今之人兮,谁不附炎热。
她这样出色的人,自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她被人操纵着接近皇帝,并成功的封为贵妃。
百鬼瞰高明,丹朱易倾跌。
她为贾家再一次带来了富贵显达,也埋下了隐患,因为她的封妃背后,其实是不正常的政治局面,贾家也因此卷入了皇家内斗的权势争纷。
这句是重点,需要好好理解:
“鬼瞰高明"的意思比较好理解:连鬼神也窥望显达富贵人家,要将其祸害。
而"丹朱倾跌"有两层意思:
其一:石榴花以红似丹如朱而称,五月开花,如火似荼,但好花不常开,石榴花也是丹朱易落的,而且因为其红似血,落红满地的样子尤为凄惨——作者借此,写出了贾家百年富贵之家忽喇喇似大厦倾、以及元春神秘薨毙背后的惨烈。
更进一步:这里隐含的是帝丹朱的故事:丹朱,乃是尧帝的长子,因为出生时周身通红,所以名丹朱,他聪明过人,性如烈火,声望颇高,但他高傲好斗。因此,他失去了尧的信任:尧将帝位“让”给了舜。
但这个传说并不是唯一版本:
在另外的传说中,则是舜故意令人中伤丹朱,导致尧对丹朱失望,才得到了帝位。
《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了丹朱不一定是不肖,而舜则不一定那样仁义。
两句诗连起来,描绘的真正重点显然也并不仅在于丹朱到底是否仁义,而是皇权更替中的权谋诡计带来的影响和所谓“鬼神安排”。
而红楼梦的作者,将身为皇室贵妃的贾元春指定为石榴花,写出她为家族带来无上荣耀的同时又伏下家破人亡的结局,便是为了读将者引向此诗。点出尧舜“禅位”中那一局再难被人理清的往事,指出出自己家破人亡背后的大操盘手,其实正是无情无义的皇权更替争夺战。
白居易的石榴诗,把石榴比喻为西施,那么红楼作者把元春的花语定为石榴的用意,可以说是非常明确了:
如果说丘葵的石榴花,是从男性主角的视角看待皇家之事,那么书中林黛玉曾作《五美吟》,第一首就是西施,则是代表着作者从为女性发声的角度,吟咏了挟裹在政治斗争中的元春的命运: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西施具有一代倾城美色,被越人贡入吴国,魅惑吴王,使其国事荒废,终被越王取而代之,随后西施却被越国当权者沉江。
其理由,当权者自然不会多说。
但一联“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点出了作者的看法:
你还在嘲笑那些姿色平平、羡慕模仿过西施的东村丑女吗?一代倾城的西施只落得沉江的下场,可是她们直到白头,还在村头浣纱(活得好好的!)——那些当权者享用了西施美貌带来的红利,却又把吴王亡国误家的原因全部推卸给西施,并为了“以绝后患”,谋杀了西施。
而白居易的诗,将石榴花的美和西施的美联系了起来,再加上皇室的背景,我们终于能明白五美吟的西施,其实是指不幸成为政治斗争牺牲品的的贾元春。
关于宁国府介入皇室内斗,导致家破人亡,红楼梦给出不少线索,而那段令许多人大惑不解的荟芳园颂歌,其实指出的正是贾府兴衰过程里最神秘也最重要的两条暗线:贾元春和秦可卿。
我们来看看荟芳园颂的全文: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重点就在:
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
若耶之溪,是什么地方?就是西施浣纱之处——其实,是一墙之隔的荣国府,一心想归隐农家的贾政,膝下有长女,才貌如西施。
而天台之路,则是出自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讲的是两人入山采药,在天台桃花树下偶遇两仙女,因此迷恋往返,十数日后才不舍离去,回到乡里,才发现世界已经大变,自己的亲属都已经到了第七世孙。世称“天台路迷”。
此前我撰文解释过林黛玉的桃花词,其实是替宝玉拜祭秦可卿,而天台路迷的典故是刚好与桃树“花”有关,(另外桃花源也是和“秦人”有关,所以可卿的花语是桃花).
且不说天台路迷的故事和贾宝玉的红楼一梦相似度有多高!其实对于宁国府沉溺于秦可卿美色的贾珍,也何不是醉生梦死,早忘记了礼义廉耻、家族兴衰的责任。
再看“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一个“通”字,隐约说明了这溪并非原属宁府的会芳园,而一个“接”字,却恰好点明天台路就在园中。
宁荣原本是两府,而且已经分化到第四代,但随着贾元春封妃,宁府的会芳园却也划出了一大块,两家一起建起了大观园,迎接元妃省亲。可见宁府作为族长之府,无疑在贾元春入宫和封妃一事上有更多操作。
再联系到我在分析惜春身世、贾敬出家的真相时的条条线索,不难发现,宁国府比起荣国府,更多更深的卷入了皇室内斗,甚至是进入了这个旋涡的中心,荣府无长女,于是贾元春被宁府利用了。
贾元春和秦可卿,一株石榴,一株桃花,是一内一外,见证了贾家尤其是宁国府(家事消亡首罪宁)自作自受的败家神操作。
这也是她两个在十二钗中除了钗黛之外,占据一首一尾最重要位置的原因。
原创不易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