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高中时有一段时间,大家一写到关于父母亲的作文,有一段话就会被狂引用: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你是否也被这段话感动过呢?
反正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距离感。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从小到大几乎没和父母撒过娇的。
我们难道不爱对方吗?当然爱。
只是习惯这种东西,一旦形成了就根深蒂固了。
据说我小时候也是很黏我妈的,只是后来我妈怀着我弟,我再往她身上靠的时候她就不大耐烦了,我自尊心如此脆弱的一个人,那时候一定以为她不喜欢我了吧。
反正从那以后我就再没主动靠近过,第一层距离感大概就从这时候开始……
后来嘛,每个人大概都有过一段“留守儿童”的经历的。
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所有的保护屏障都没有了,渐渐的你会开始莫名的自卑,从身体上的不足到穿着打扮上的不满意,一点点缺点经过自卑的过滤都会变得特别大。
甚至你会有一种不管身在哪里都像寄人篱下的感觉,即使那里是你的爷爷家或是外婆家。可你心里就是会提醒你自己:这不是我的家。我得按照他们喜欢的样子去生活!
可是这样,真的不开心。我时常会觉得很委屈。
我不敢挑食,不敢到处房间乱窜,零嘴不敢多拿,渐渐的话也变少。
委屈和怨气可以覆盖所有亲密过的痕迹。
经历过一番复杂的心理活动后,再次见到曾经最依赖的人,却没有了往昔的那一番亲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难以进退的距离感。
再后来是青春期,叛逆期。
你更不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这些话也许是关于朋友,也许是一些烦心的事情,也许是关于恋爱,也许是关于离别。
总之你不会说出口。
我们一路长大,丢过很多记忆,也保存了许多记忆。只是那一份和父母间的距离感我至今无法成功甩掉。
怒而不怨,爱而不语。这就是我们。
每当朋友问吃饭没,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回答“不饿”“不想吃”“没吃”,然后他们只是给我们一个白眼转而聊下一个话题;
而父母问吃饭没,我们有时候却只能违心的作假,假装自己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不必担心。
在朋友面前,我们洒脱肆意,鸡毛蒜皮的小事或是抑郁时的苦闷都可以一吐为快;
而在父母面前,我们却是那个沉默少语的乖乖女乖乖仔,我们很少有谈天的机会,好像有一道心墙隔着。
与朋友挥手告别后,我们轻快地转身离去,有时也会回头望望,再转身,上路;
与父母之离别,我们则快步向前走,有时还故意转进拐角处,我们几乎从不回头远望,怕回头看见他们还在原处,同样在看着我们,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眼神与表情回报呢?
孩子与父母间的相处,总是亲密而又带有着距离。
但又有哪两个人之间不是如此的呢,就算是最亲密的爱人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小秘密与难言之隐!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像是带着使命而来,我们都会经历孩子和父母两层身份,像是一种传承,亘古不变。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也许只是代表着很多很多的相聚和离别;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也许只是一个永远在前面跑一个永远在后面追;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也许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匆匆一聚,但却贯穿人的一生,用尽爱与气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