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戏的,还是当年的那些人
我从年轻演到年老
他们也从年轻看到年老
我就一直演到演不动的那天
——姜观应
村子里刚刚下过雨,长着苔藓的青石板路有些湿滑,姜观应老人抬头瞧了瞧天色,带着雨伞缓缓向门外走去,他要去剧场里转转。不久前他查出身患癌症,虽靠手术暂时控制了病情,但现在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异常迟缓,再没了年轻时的精气神。可姜老对一件事的坚持一如从前,他说只要手指还能动,嘴还能唱,就不会放下那陪伴了自己60余年的提线木偶。
姜观应家表演木偶戏的历史可上溯到300余年前,《姜氏族谱》上记载着“清康熙年间姜氏之达公从事木偶提线”,到姜老先生这一辈应已是第八代。年幼时就常常把弄家中的提线傀儡,14岁随父亲正式学习木偶戏也便顺理成章了。统领这一方小小舞台绝非易事,光打鼓就学了3年半,好不容易把这指挥官的技能把握了,才开始学习提线技艺,这一学又是3年,过了20岁才登台首演。
幸运的是,姜观应赶上了木偶戏最好的时代。在上世纪70年代前,丽水龙泉农村一带普遍未通公路,姜家所在的城北乡东书村也不例外,电影放映队很难深入,村民的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演出所需人员少、剧目丰富且通俗易懂、道具简陋能挑着走的木偶戏自然深受村民们的喜爱。姜老年轻时,子女几个全学了自己的本事,一家五口挑着箱子,走着山路去周边的村子表演木偶戏,一年下来收入可观,自己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
不过,世事总有起落。50前一场文化浩劫袭来,姜家祖上传下来的剧目本几乎尽数被毁,只剩了几本残破的,姜观应也历经了无法演出的十年。后来,父亲去世,他总说自己只学了一半的本事。可事实上,他可以一人同时操控好几个提线木偶,通过细致的动作变化表现人物的情绪起伏,嘴上还能唱尽悲欢离合。
近十几年来,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木偶戏一下子受了冷落。在最鼎盛的时期,姜观应一年300多天都在外演出,且场场座无虚席,而今一年最多不过演个2、30场。年轻人对此毫无兴致,家中的儿女眼见靠此维持不了生计,也转而去上海开起了宾馆。
可于姜老先生而言,木偶戏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乐趣,一生所好是万般不忍割舍的。即使剧团的其他艺人都转业了,儿女都劝他去上海过舒服日子,他的身体也因为长期站立(一场戏最少连续站3个半小时)等原因落下了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口腔溃疡、肠胃不佳等病根。可是姜老说,只要有人邀请,他一定会去演。
几十年过去,姜老的用心表演留下了最初的那批观众,自己也和他们一同老去,看着一些观众先他而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今,他在着手重写剧目,完成的已有好几年好几本。即使无人要看,即使后继无人,他也想留下点念想。
60载起起伏伏,浮浮沉沉,在木偶戏最辉煌的时代他选择兢兢业业地表演,在木偶戏没落的时代他选择固守一方舞台。木偶无魂,一双巧手、一片赤子心为其注入生命的意义,感人至深。时代也许无情,但人的十分热爱与坚守,却能让传统文化血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