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天,难得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朋友小雪向我们讲述了她与女儿之间有趣的故事:
她的女儿今年刚上一年级,总是丢三落四,做完作业自己从不收拾书桌。
有一天上学,语文课本放在家里忘带了,女儿给朋友打电话,哭哭啼啼的央求朋友给她送课本,朋友对女儿说:“
萱萱,妈妈这次可以给你送课本,但下次你一定要记得自己收拾书包。“
“嗯,我知道了!妈妈!”女儿拿过课本,转头便向教室跑去。
萱萱虽然满心欢喜的答应着,但回家之后早把自己的承诺忘到九霄云外。
每天写完作业,学习工具洒满一桌,朋友一阵叮嘱,却无济于事。
这不,就在这周五上课,萱萱就再一次吃到了自己玩丢乱放种下的恶果。
这一天,她又忘记带课本,她给妈妈打电话:“妈妈,你可不可以再帮我把课本送到学校来?”
“萱萱,妈妈和你说过只允许你犯错一次。这次你要学会承受乱丢东西的后果!”
萱萱接二两三的不带课本,老师十分生气。这一次,老师不仅罚她站了一节课,还让萱萱将上课新学的课文抄写了一遍。
朋友告诉我,从那天回来之后,萱萱就不一样了。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先会将自己的铅笔、橡皮放到文具盒中,将第二天所需书本、作业放到书包后,才会选择出去玩耍。
朋友站在一旁看着认真收拾书包的女儿,总忍不住会心一笑。
当孩子犯错时,朋友能够及时制止孩子下次下次犯错,为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我身边,也有很多相反的古诗:
孩子学琴,总是忘记拿琴谱,妈妈不耐其烦的去送;
不想吃饭,总爱挑食,家长一边抱怨一边给孩子做他们喜欢的饭菜;
写作业时,一会要求妈妈倒水,一会想和妈妈撒娇;
家长一边绝望的喊到:“你可不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边嘟嘟囔囔的帮孩子解决所有的麻烦......
2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做过这样的一次实验:
将两辆车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小区,第一辆车是一辆崭新的汽车,停放在中产阶级小区;
而另一辆汽车停靠在一个破旧的小区中,顶棚已被拆除,车牌也被摘掉。
几天之后,第一辆崭新的车,完好无损,而那辆破旧的车,却不见了踪影。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犯罪学家凯琳和政治家威尔逊又再次进行了试验。
将一栋建筑物的玻璃敲碎,仅仅过了几天,就发现这栋楼的其它玻璃相继被打碎。
通过这两个实验,人们得出结论:
如果不良的行为在出现后被一味的放纵,就会不停地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理论”。
3
“破窗理论”也可以引用在教育之上。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制止,那么就是示范性的纵容,孩子继续进行不良行为的发生。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中一点点小的错误都有可能让孩子演变成难以忍受的坏习惯。
如孩子喜欢吃饭,每次家长都围在孩子的身边喂饭,渴望孩子多吃一点;
早上起床太晚,孩子做事磨蹭,父母为求快速,帮助孩子穿衣穿鞋;
孩子平时不善于收拾,导致上学忘带课本、作业;放学回家,顺手捎回一支铅笔、橡皮。
孩子在第一次做这些事情时本是无心,但如果父母不加以制止,则容易纵容孩子错误不断的发生。
家长要避免自己在育儿路上的破窗现象,就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学会穿衣吃饭,自己去整理书包、文具,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可以避免坏习惯的产生。
4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破窗”,家长要做的就是及时“补窗”。
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姑娘,特别害怕声音。
有一次她听到了老鼠叽叽叫的声音,特别恐惧,哇哇大哭。这时站在一旁的阿姨对她说道:“你是一个害怕声音的孩子。”
小姑娘听到了马路上汽车鸣笛的声音,吓的躲到一旁,身旁的姥姥说:“你是一个害怕声音的孩子”;
后来小姑娘听到了电视的声音、喊叫的声音、开门时吱妞的声音都会感到十分恐惧。她害怕一切声音,终于有一天她病倒了,住进了医院。她的妈妈告诉她:“从现在开始,你不用再害怕声音了,因为医生已经在你的心脏中种下了一颗勇敢的种子,他可以替你打败一切恐惧的声音!”
奇妙的是从那之后,孩子真的就不害怕声音了。听到门打开的声音,老鼠叫的声音以及街道上汽车的鸣笛声,孩子在心中都会告诉自己:“我不会再害怕声音,因为在我的心中有一颗勇敢的种子!”
妈妈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打破了“破窗理论”,及时给孩子补窗,让孩子的心灵重新充满阳光起来。
其实“补窗”就像修车,车坏了没关系,将破损的地方补好,及时换新,亡羊补牢。
孩子就像是一颗颗小树苗,作为育苗人的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修剪枝干上多余的枝丫,让他们能够充分吸收养分,长得更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