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心
当时听完课报名的初心有些记不得了(可能是想链接更多的人?只是因为听课的时候被鼓动的?不是完全发自自己真心出发的动机,好像也很容易被遗忘!),只是到后来变成了一定要每天坚持完成读书笔记!
【2】写读书笔记收获心得
自己坚信今天一定要完成的事情,灵感也真的从来不会亏待你的努力。
每次看完书苦思冥想一阵无果后,换个事情放松放松,结果一篇读书笔记就诞生了!所以,机遇真的从来不会亏待那个真的用心了的人。
就像你问我:“你能保证您会在22:30前一定出现灵感吗?”开始,我也不知道,所以焦虑,可经过几次的经历,我可以告诉你说一定会。只要你认定22:30前必须得交稿!
脑子的确是被训练出来的,脑力也的确是可以被逼出生产力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经足够勤奋!“功夫不负有心人”!
【3】课程最大的收获:
帅健翔的“带着思考、有产出的学习”,对我影响最大!他很好地回答了自己一个“为什么自己一直在努力学习,却一直感觉自己依旧在原地踏步”的问题!
进入成年人的社会,我习惯沿用的还是“象牙塔”的读书方式,学习动机一定是觉得自己哪里有不足,想去填补或者提升,这个很好!但最后我的经历变成了
就是为了考试通过,获得一纸证书!随着越学,感觉自己越不够,就陷入了一个误区,仿佛自己永远都还没有足够专业,足够好,所以不能教授别人……
已学的理论因为没有实践慢慢被遗忘,因为没有实践所以也没体现出应该发挥的价值,只是在里面投,而没有产出,自己对自己也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怀疑的不是自己学习方式有问题,而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个事情!
而现在这一切都比之前有了更清晰地理解!
【4】暴露出的问题:30天,每天都要写读书笔记,的确是一个培养好习惯的好契机,同时也是暴露在习惯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的好契机!
问题一:
主观懈怠
周而复始地看书,写笔记。从开始享受每篇读书笔记的产出到开始不想面对这个事情。
主观原因1,对那本书不敢兴趣;
主观原因2,再一次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大脑“即时满足”的天性开始完全主导自己的行为,自己向原有的行为习惯投降了。
忘记了一个新的身份的建立就是要向短暂的“不舒适”宣战的!这个宣战不是忍耐,是必经的一个过程!因为大脑只有在从事自己原有的思维习惯模式时才是“舒适的”!
我们做的每一次选择看似好像是现在今天此刻的自己做的选择,而实则不然,它是过去经验塑造的那个自己按照“惯性”在行动。所以,改变自己这件事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需要你去警惕,需要你去重新认知,需要你去克服“不舒适感”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自己的情绪,但不用去解释它们,然后正常地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为什么选择做这个事情,你从开始就已经想好了,所以不用在此刻再去浪费精力开解自己一时的“感觉不好”!这会是个万劫不复的“黑洞”!
问题二:客观原因
外界环境的变化
“反脆弱能力特别差”:最近家里老人过世了,需要自己照看小孩,其实自己看书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的。但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正好放松下吧,这样的日子,没必要那样逼自己。那个日记写不写也就那么回事!
忘记了那篇日记本身其实不重要,但坚持写日记这个举动是在为自己“成功地又做成了一件事”这个新身份投了一篇,自己对自己的应变能力又投了一篇,自己对自己当初的初衷又投了一票!当然,这些思考现在都成了“事后诸葛”!
“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的确是对的!
【5】写给自己的话
你是否适合做一件事情。虽然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该如何去考量!
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定后,给自己一个时间期限,然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全身心去投入这点很重要。期限到了,再结合你的外在所得与内在所获一起去评判。
一直逃避用金钱来衡量自己产出的价值,用朋友的话说,认为它是一件不高级的事情,这就像一种“伪清高”!因为心底深处,你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富足一些,能更潇洒自由些,去真正自由地捍卫自己的活法。
不以金钱作为做事的第一动机是对的!
但必须得承认它是衡量你的产出是否有价值的一个参考标准。
共勉:
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生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惠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