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我国面临的最大人口基本面。
少子化导向的是出生率走低,老龄化带来的是死亡人口维持在高位。一旦出生率与死亡率形成交叉,负增长就会到来。
这是1978年至今,全国的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
可以看到,自1987年达到23.33‰的出生率高峰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1991年跌破20‰,2020年跌破10‰,2022年进一步下滑到6.77‰,迭创历史新低。
近期的生育政策大松绑固然起到一时之效,但未能力挽狂澜,生育形势仍未能得到扭转。
2016年到202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从13.57‰下降6.77‰,接近腰斩,下滑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超乎预期。
少子化,只是问题的一面,老龄化形势之严峻,同样不容低估。
早在2019年,应对人口老龄化就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2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09亿人,占比达14.9%,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虽说随着经济社会条件日益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78年到67岁提高到如今的78.2岁,但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自然导致每年正常死亡人口有所增加。
过去几年,我国每年死亡人口约为1000万人左右。换言之,一旦出生人口跌破千万大关,那么人口负增长就会成为现实。这种局面已经到来。
01
我们再来看看老龄化
什么是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不断下滑和人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1971-1995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法国用了28年(1990-2018年),德国用了36年(1972-2008年),日本用了11年(1995-2006年)。客观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政策和较好的医疗科技水平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老龄化社会,中国虽然也面临老龄化的到来,但形成原因却并不相同。由于长期坚持计划生育,且实施了全民覆盖的医保政策,极大地延长了国人的人均寿命。中国200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预计中国将于2022年、即用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1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高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50年的29.5%、2060年的35.2%,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后的约40%。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02
老龄化社会预示着什么?
随着中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超级高龄化,在更短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路程,再次彰显了中国式发展。但是,未富先老的问题、家庭赡养的问题、人口红利的问题等也随之而来。1980-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21.9岁升至36.5岁,预计2030、2050年将分别升至43.0、50.7岁。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明显高于美国、欧洲、印度,制约国际竞争力。
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未富先老问题突出;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
大家看我们目前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双重压力,我们的收入是否可以应付未来当我们老去退休时的窘境。
时间会飞逝,当我们老了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我们当下的认知和规划。
欢迎大家关注我,联系我探讨。
在兔年来临之际,顺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顺利!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