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难断家务事”是一句俗语,老百姓们也觉得这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大难题。在家庭之外能解决的问题,好像一到自己家里,就变成了破不了的局。
这两天听到武志红先生年度课程《自我的诞生》,让我明白了,这往往是意味着自己的家庭与家族是混沌共生的,这是一种所谓的浆糊逻辑。
01 概念模糊
我们还经常用到一个词叫“三口之家”,这是一个非常有年代感词。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我们的家庭标配,就成了一父一母一个娃。到了这两年,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变成了“四口之家”、“五口之家”,甚至更多。
但是家庭成员,真的可以按“口”来度量吗?
早些年,上海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有一个经典的段子,叫“查户口”。说的是旧社会,警察到老百姓家做人口普查。
当警察说是来按人头发救济粮时,男主人就把家里的人口无数倍的放大,有自己,有自己的太太,有自己的小孩,然后还有小孩的妈妈,小孩妈妈的老公,还有他妻子的丈夫,还有小孩的父亲......。他用无数不同的关系称呼,凑出了无数“口”人。
当警察说是按人头收税时,男主人又称老婆是老丈人的女儿,要去问老丈人收钱,孩子也可以卖掉也可以是老丈人的外孙。
这一幕道出了旧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无奈与囧迫。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原来一直以为的“三口之家”其实并不是牢不可破的组合。只要人物直接关系一变化,就可以纳入另一个家族谱系中去统计。
这里的“三口之家”,其实就是指核心家庭,也叫再生家庭,相对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是指我们成年后所成立的家庭。而原生家庭会对核心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
02 浆糊逻辑
由于这种关系的变化性和延伸性,就造成了各种逻辑关系的出现,武志红先生将类似的浆糊逻辑,分成了六大类。
- 【浆糊逻辑01执念】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有自己的原则,明白改变自己很难,所以会认为改变别人会很容易,就会在这件事上特别有动力,去为所有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出谋划策,企图影响周遭的一切。
- 【浆糊逻辑02曝光】
所有关系,都是我的事。
这种关系是一种强烈的求同意识在作祟,希望所有人能看见自己在所有关系中都是好的,我的好、我的冤屈,你们都该知道,都该为我说话。这是人为的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公众人物”。因为搅进了所有关系,缺少了隐私感,所以制造了大量的问题,就必然会陷入口舌中。
- 【浆糊逻辑03立场】
你们=你,我们=我。
这种逻辑就是你家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你都要负责;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麻烦。根源是父母,没有将“三口之家”视为一个独立的家庭,而仍然将自己与孩子视为“我们”,将孩子的伴侣和父母视为“你们”。
男人容易将母亲与家人视为自己人,而将妻子视为外人。但是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女人没有可以后退的娘家,所以难以和自己原生家庭还保持着“我们”的感知。直到生了孩子,才与自己孩子构成了“我们”。
- 【浆糊逻辑04避责】
把二元关系中的问题归咎于对方,也就是“你”。
比如:我过得不好,是因为“你”。也就是说因为对方不够好,没有给自己带来想要的生活或者幸福。
如果换了个人,问题依然在,我们会不会帮对方把责任归咎到自己呢?
站在“我”的立场上,很可能责任依然在对方。
- 【浆糊逻辑05转嫁】
把二元关系中的问题,归咎于“他”。
这就是为了捍卫自己和重要客体,于是要把“我”和“你”的关系中的问题,都归咎给“他”这个第三者。
- 【浆糊逻辑06迂回】
二元关系中,“我”要对“你”说的问题,通过“他”来转告。
如果由“我”来亲自告诉“你”,会感觉消耗了自己的道德资本,就会失去一些道德优越感。而这些告知的内容,或不切实际,或让自己感到无能或羞耻,或是可能减低自己的情绪体验。
03具体作用
通过浆糊逻辑的作用,我们经常会把事情的焦点,从个体身上拿开,也不聚焦在“我”和“你”的二元关系中,而是编织进复杂的关系中,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真像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但是,当我们把事情的焦点再还原到二元关系,甚至聚焦在个体身上时,你会发现,事情会变得清晰简单很多。
撇开二元关系以外的关系,就事论事,事情就会变的没那么复杂,但目前来看,这种情况更多的存在于,与陌生人的关系中。
这就像法官在断案时,依靠的是证据,而不是关系,如果与当事人存在关系,就会涉及到避嫌。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而是家务事本来就不想被断清,不然如何感受这一段段关系的确定和巩固呢?我们要的不是真假,而只是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