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轩妈,每天一篇原创文章的第三天,每天为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赋能。
法国俚语: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怯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电影《四百击》名字的由来。
《四百击》是法国著名导演1959年导演的黑白电影,电影中对于青春期的描述,是冷冷的,是孤独的,是平淡的,是无助的,甚至是绝望的。13岁的安托万,他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成长土壤。
电影中,小孩子在抄写,写错了撕掉一页,墨水污了再撕掉,越焦虑越出错。罚站,撒谎,逃课,偷东西,关禁闭,孤独或者迷惘。结尾时,一路长跑,一路奔跑,朝着大海的方向,回过头来,仍是定格在那张迷茫的脸。浪潮来袭,除了海再看不到其他的了。
十三岁的安托万,是一个眼神清澈,内心温柔的少年。但他私生子的身份,母亲与继父的冷漠,学校老师的排斥,一并把他推到了叛逆的路上。
他先是不忍老师的谩骂,和好友勒内逃学游荡,却碰见了母亲与情人的约会。这份复杂的心思对于少年的创痛我们无法想像。
接着,撒了谎的安托万被继父扇耳光,负气离家到印刷厂偷宿,母亲话里有话的利诱和威吓让安托万体味了成人世界的阴暗。他热爱巴尔扎克,作文却被老师诬陷为剽窃;他把从继父公司偷出的打印机送还,却被父母亲手送进了教导所。
少教所的孩子问:你犯了什么事?
安托万说:我离家出去了。
离家出走的安托万在天未亮的街头游荡,他想要偷一瓶等待运走的牛奶,一次次小心翼翼地试探,得手后慢慢喝光的满足,看的让人唏嘘。
他被警车带到教导所时天色依然暗淡,他与盗贼和妓女关在一起,在昏暗的路灯映照下,我们看到了一脸安静的安托万无声的眼泪。
安托万的妈妈对少教所的所长说:你快把他带走吧,我们实在管不了他。
所长无奈地说:我们是少教所。
妈妈惊喜的问:那里有海吗?
所长说:孩子可不是去野营。
母亲不再忍耐自己亲生儿子的无辜与挣扎,像送孩子去野营一样欢欢喜喜送走儿子,她在教导所面对安托万时决绝的眼神让我们看得齿冷。
教导员残酷无情的耳光扇木了安托万,也扇的我们冷不及防。只有在面对心理医生的追问时,我们才又看清了一个安静却满身伤痕的少年的孱弱的灵魂。
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是怎么一步步偏离成长轨道的。混乱的家庭,守旧的学校,冷漠的社会,让孩子始终找不到出路,他的孤独无助,转化成了愤怒和叛逆。个人成长淹没于大人们的教条。
电影中唯有亮点就是妈妈第一次找回离家出走的孩子,跟孩子洗澡,聊天,一家三口去看电影,笑声隔着屏幕都能听见。只是欢乐时光太少太少了。
一句农谚说的好,“要是我知道我死的地方就好了,那我永远也不会到那去。”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做会毁了孩子,那只要竭力避免它就好了。
轩妈说:周四晚上看了这部沉重与引人深思的电影,孩子那迷茫与无助的眼神总在眼前晃。青春期的孩子是被误解最多的时期,他们迷茫、孤独、无助、发脾气、离家出走、寻找刺激等等,这是他们寻找自我的阶段。
父母不要放弃自己的孩子,点亮一盏灯,照亮孩子前进的路,让迷失的青春期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