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知道这么文艺的片名的片子竟然是抗战片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拒绝的。而且还有彭于晏!(暑假档太多他的片,看“熟”了已经。)但是,闲来无事,还是咬咬牙,冲着许鞍华导演的名气去了。看完之后,只有惊喜。还有久久不愿说话的安静。这样的战争片,我们究竟等了多久?
充斥于耳的抗日神剧我已经不想再提,手撕鬼子、裤裆掏雷的套路我也不想再去回想,我只知道,这样的抗战片,终于来了!
不得不说,韩国的犯罪片给我的感觉除了惊悚还是惊悚,而国产片只会告诉我,“这个杀手好帅!”“那个杀手也好帅!”......有什么社会效应吗?有什么实际效果吗?抗战神剧也是这样。这么多年的战争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二十多年的看片经历告诉我,恩,我们很英武,我们很坚强,我们勇于牺牲。所以?是要鼓励我们继续头脑发热地一头扎进战争的旋流中去吗?难道不是应该告诉我们战争究竟有多么残酷吗?这一点,许鞍华做到了,而且是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
周迅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仍然有年轻人的朝气。对茅盾的崇拜,朗读《黄昏》的感情,都韵味十足。可是战争,却将这么一个文艺青年推向了离家出走远离孤母的浪潮。从机缘巧合到主动加入,再到坚定不移,直到最后放弃母亲,她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成长,也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在家国面前,亲情也无法守卫!还有她的母亲,一个斤斤计较婆婆妈妈的上海包租婆,让我想起了《红色》里徐天的母亲,都栩栩如生,雕琢立体。转变真实可信,尤其是最后对被她连累的小姑娘说的“别怕”,都紧紧连缀着自己的慈母心肠,让人心弦拨动。最后,对于彭于晏和霍建华的表演,我实在是对颜控不怎么感冒,所以没怎么注意。
没有战争场面的厮杀,没有剑拔弩张的紧张刺激,有的只是对人性的细小剖析。战争背景下的人也是普通人,也有着自己的小想法。比如,芳姑母亲刚开始想给房客三块饼干,但抖抖索索又抽出了一块,最后还又拿了下来;芳姑带着宣传报被士兵发现,他们只是慌里慌张赶紧让她走,怕给自己惹祸上身;还有发现芳姑母亲携带违禁品,那个人也只是赶紧将其扔进水里,并好心劝阻。世道纷乱,可人性,从未泯灭。
抗战片可以说是国产片跨不过去的题材,而对其的创新也正迫不及待。只有当这样的国产片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真正的人性,才可能成为走出国门的文化产业。我只希望,这样的诗意抗战片,会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