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习于雕虫之技,谙于酬对之才、口给而辩,思偏而邪,以惑世惘众,而不乐于致知格物、立己立人、涵煦万物、位育天地,以造于高者精者;
奥维德在《爱经》里有这样的话:“阿波罗说:‘快把你的弟子领到我的殿里来罢,他们可以在那儿念那全世界闻名的铭文:凡人,认识你自己.’”
生活被五光十色的外界包裹着,让人们应接不暇。我们花费时间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学习经商之道,学习谈判,市面上各种《十分钟教你搞定XX》的书籍数不胜数,精力就被这要瓜分完了,自己却没有思考过,人际关系相处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企业赚钱,价值在何处?谈判的目的和原则哪些?那些十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真的能用吗?
“逐物而忘其本,徇末而失其方。”世界本来的样子,与我们看到的样子有时可能是相反的,最有力量的部分,也并不是透过我们双眼可毫无费力可见到。如同吃一个桃子,先剥了皮,吃了果肉,漏出桃胡,你再用力敲开桃胡,才可以看见承载着它生命力的种子。大部分人,还是吃完果肉就完了。
盖天下事物真伪,理以衡之;道无是非,理以判之,信理足已。
何为理?在我看来即事情本来的样子——它的纹理。
真假对错都是理性判断,当一件事情与它的生长发展规律相匹配的时候,我们常说这是真。如埋下苹果的种子,秋天它长成了苹果,这是真的;但如果长出了香蕉,我们就会怀疑,是不是搞错了,接着去探究这是为什么?探究也还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最后发现原来世间还有基因突变这回事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又靠近了一点它真实的模样。
当我们做出的选择符合事情发展的因果时,我们说这是对的。如我要去北京,一路向北走,如果我向南,就是错了。
本来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应该怎样做,就去怎样做。
都说小孩的眼睛是最纯真的,来到这个世界不谙世事没有被世俗洗脑,放肆的哭,开怀的笑,他们清楚自己的感受并毫不费力的表达,他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人类群居的本性在传统道德与世俗舆论压力下更倾向于从众,毕竟在远古这是安全的。所以我们习得了“我应该做XX”,孩子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回报父母,女孩子应该温柔体贴,都这把年纪了应该稳定下来…”被外界的“应该”束缚的越紧,我们离事情的真相就越远。
而其势同,其地同、其时同;其不同者,所为也。所为不同者,合理与不合理之异耳。
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却不同的结局。如学生时代都是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的同学,而高考后的区别却那么大。
相似的问题曾困扰自己良久:如何看待天分与努力?如何分辨这件事情做不成是天分不够还是努力不够?
圣贤的一句“合理与不合理之异耳。”全解释了。
你是什么样的人,擅长什么,对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做成这件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具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并用对方法?
都有了,还害怕什么呢?
而探求何为理,即真相又何求容易? 如果足够幸运,你在的世界就是你本来的世界,若不幸,只有当你穿越足够多的世界后,经历感受了,才能找到家。你本来应该在的位置。
如果说有一件事让人永不厌倦,那就是用生命去探求生命所在地方,它最真实的模样。
那是一个碧波凌空的世界,看一眼就足以记一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