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写关于“一带一路”的文章时,读到孙希有博士的《流量经济新论---基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视野》一书,很有挫败感。且不论书中提出的新观点是否系统科学,仅作者在理论研究与行政实践上的双重成就,就足以让我惭愧了。
孙希有,是金融学学士、管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长期致力于研究社会发展转型、经济社会发展伦理等,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是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信息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率先提出了流量经济的理论概念。同时,他曾长期在中央与地方金融机构、政府经济部门工作,现为福建省统计局局长,公务十分繁忙。但他善于思考、勤于笔耕,业余时间甚少社交,“每三五年,必有新作问世”。
他的成功,得益于长期的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凡是成功人士,都有专注的特征。万达的人说,王健林喜欢定目标,一旦确定了目标,就穷追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一种专注。
霍金的《时间简史》,被誉为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霍金说,“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的母亲也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专注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提倡“工匠精神”,它的核心是精益求精,而所谓的“益”和“求”,也是一种专注。马克•吐温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吃惊的成绩来”。
观照自个,虽然这几年也读了不少书,零星发表了些文章,但大多与本职业务相去甚远。对工作,尽管也有思考,却只言片语、浮皮潦草,既不系统,也不深刻,没有对提升工作业绩产生太多的指导和推动效应。形成这种浮浅、平庸的工作局面,主要还是因为不够专注。
但问题在于,我们都认识到了专注的重要性,却为何专注不起来?
我想,主要原因不外乎两条,一个是外面的诱惑力太强。一个人一旦走出学校、走上社会,面对的选择成倍增多。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或者外界某个诱惑正好击中我们的某个需求时,往往就可以轻易地从一种选择走向另一种选择。这种可多向的选择性,是对专注的极大破坏。另一个是内心的坚守力不够。面对多种选择时,思想上能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兴趣是什么、现实是什么、路径是什么、障碍是什么,该坚守什么,又应放弃什么,自己的优长是什么、短板是什么,哪些是硬伤,哪些又是可以培养的,等等,这对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至关重要。认识上一旦不清醒,我们的意志力就如浮萍,极易游走,选择就要出问题,对事业的专注度就要打折扣,梦想必将渐行渐远。
那么,怎样才能专注呢?
我理解,要专注起来,一方面要投入足够的时间于一域。不花费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彻底地摸清一个事物的前世今生,无法准确地把握它的运行规律,创新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要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专注之要,真正把专注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来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专注的各类问题,包括兴趣爱好、工学矛盾、生活习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