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几夜,一夜怔忪,被所谓的梦想撕扯,辗转难眠。翻开文章推送,鸡汤励志效率管理……饥不择食,囫囵下肚,结果自然是各种消化不良,于是乎又重遁消沉,自嘲几番。虽说人的情绪起伏难免,但周期性折腾自己似乎辜负了韶华,何其可怜。说到底还是过于勉强自己了罢。能力匹配不上欲望,徒增烦恼。
世上美好的事情太多,值得付出的事情太多,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仅摧毁人们的专注力,而且极大干扰了方向。常将意志比作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一个价值取向正常的人或许能很容易辨别善恶,但遇到都是「积极」的选项时往往踌躇不定,难以则一而终,导致原地打转,愈感迷惑。何况很多知识技能的体系并不兼容,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师承一派,兼收并蓄除却百年一遇之天才,尽是走火入魔了。
一个疯魔的年代。
不乏埋头苦修者认为,历经「苦难」必将功成。纵观古今,看似但凡有所成就者皆受磨砺。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韩文公,「司其位而死其官」的韩愈……苦难非但不被避之不及,反倒备受褒赞,不无吊诡。殊不知真正孕育成功的「苦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曾国藩有言,「世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迫而成的。」人在面临困境时往往被迫激发潜力,但在顺境下给自己制造困境,潜意识难以「受骗」,增加些压力尚可,但欲「有所激有所迫」则难矣!按照博弈理论,破釜沉舟真正让自己陷于困境,倒是可以给「潜意识」造成压力,但又有谁愿意这样做呢?
既然不愿此生颠沛,又何必妄念自高胜人?如若做每一件事都要究其意义,相较高下,人与机器何异?
曾在村上春树的《碎片》中看到一则真人真事,在某个城市的高速旁坐落一户人家,居住着高龄退休的老爷爷和他的儿子,常并坐路边,向每个路过的行人挥手微笑。这对挥手父子时常萦绕我的脑海,似乎转头就能见到。
刻意为之的吃苦上进,在我看来远逊于习以为常的平淡修行。一个人只有不觉得自己在努力时,才是真心的投入,没有逆反的斥力,或热爱,或习惯,既要远方,也不失当下。
今日《菜根谭》上读到一句话,爱不释手:「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大道至简,圣人至常,况余既不觊觎大道,亦不追求圣贤,一册书,一盏茶,只求一世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