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自从升入中班后,开始对汽车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玩玩具,只玩汽车,绘画时,也只画汽车,平日里和小朋友的交流大部分也和汽车有关。我判定,小雨进入到了对汽车的敏感期。所以,我非常尊重他对汽车的热爱,还经常和他探讨关于汽车的话题。
一天下去,爸爸来接小雨的时候,和爸爸聊到这个问题。爸爸说:嗨,别提了,这两个月我给他买了200多辆车了,家里的玩具室里到处都是车。现在出门看见车的玩具就得买,好在咱也不缺这个钱,买就买,可买了那么多,也没见他好好玩过。爸爸一副无奈的表情,却又让我隐约感觉到有炫耀的成分。
小雨的爸爸年过四十,是二婚老来得子,对小雨百般疼爱。他是农村出身,自己辛苦打拼闯荡出一片天地,如今自己开了一个小型工厂,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富裕。
也许是自己从小到大品尝到物质匮乏的苦涩,所以在养育小雨的过程中爸爸可谓不惜一切代价,无限制满足儿子的所有物质需求。小雨经常给小伙伴们炫耀自己家里玩具堆积如山,国外的巧克力吃得不愿意吃了,身上的衣服都是名牌。小小的年纪已经开始产生了对名利的喜好。
尤其让老师头疼的是,小雨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总是不屑一顾。表现好的时候,老师奖励他一个小贴画,他远远地瞥一眼,嘴里嘟囔着:我不想要。小朋友从家里拿来了父母出差带回来的地方特产给大家分享,小雨总是轻蔑地摆摆手:我才不喜欢吃呢。区域活动的时间,大家一起玩“我是小交警”的游戏,他因为和朋友发生争执就赌气躲在一边,气呼呼地嚷:不和你们玩了, 我家里有一屋子的汽车玩具,才不玩你们的破车呢!
老师制定了班级公约,要求小朋友遵守公共秩序,经常违反规则的小朋友就要失去活动的优先选择权,大部分小朋友都非常珍惜。可是,小雨总是满不在乎,他不是偷偷地一个人跑到二楼的走廊里去玩橱子,就是潜伏到院子里悄悄地玩滑梯,老师对他说:不遵守班级公约下午就拿不到老师送的礼物了。小雨才不在乎呢,他对其他孩子说:老师的礼物有什么好的,还不如妈妈给我买的好玩呢。
平日里和小雨妈妈交流关于小雨为什么对幼儿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很感兴趣的时候,感觉总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透过这次小雨爸爸的话语,我似乎已经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缺少物质匮乏感,让小雨很难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获得的乐趣和意义。
在幼儿园里,大部分孩子都非常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一个小贴画,一颗小星星,都让孩子会为之付出很大的努力。尤其是老师发给孩子的小帖画不小心丢失了,有的孩子会为此痛哭很长时间,因为这小小的奖励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所以格外的珍惜。所以,幼儿园老师的手里只要有好玩的、好吃的,搞定孩子都不是难事。
可是,也有一小部分像小雨这样的孩子,对老师的奖励视而不见,不屑一顾。那是因为他们在家里拥有的“宝贝”实在是太多了,只要自己一句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所以他们从来不会因为得不到奖励而伤心,因为回家就会有人花钱买给他比老师奖励的多出好几倍的东西。
小雨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幸福指数高吗?当然不,他们总是处于集体活动的边缘状态,从不满怀期待,只是远远地眺望。感兴趣了就凑过来参与,不感兴趣的就避而远之。
再看幼儿园午餐时间,孩子吃饭的状况,就会更普遍地发现缺少物质匮乏感让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叫珍惜粮食。基围虾,太平洋扇贝,腰果西蓝花,板栗炖鸡,红烧排骨……这些看起来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总有一些孩子不爱吃,不想吃。有的孩子一口排骨也不吃,有的孩子一口青菜也不嚼,还有的稀饭一口也不喝,不排除这里面有家长养育方式的不当,也有的可能和孩子的口味不相宜,但是也不能排除的是,从小到大,天天大鱼大肉的吃法,已经让孩子们没有心心念念特别想吃的食物,没有了对美食的期待和渴盼。反而膨化食品,碳酸饮料,成了他们口中能刺激味蕾的珍馐佳肴。“物以稀为贵”,丰盛的物质生活,已经让孩子们缺少了对美食的匮乏感,所以当你兴高采烈地给孩子做了一道大餐的时候,孩子连眼皮都不抬得说不想吃。
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过年过节越来越没有了乐趣。反而想想90年代的小孩子,吃个冰棍都很奢侈的年代,过年就像中彩票一样,从年初盼到年尾,满大街的兴奋,满脑子的想念。那时的一口红烧肉至今都忘不了它的味道,那时的一个西红柿,现在想想都是沙化入口的,那时过年穿上新衣服,能兴奋上大半个月。
而现在的孩子,过完节都不知道是怎么过的。
物质的过剩,让孩子们失去了多少的欢乐?
曾经有一篇文章说:别让你的匮乏感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命运。确实,在祖辈们的身上,大都会有深深的匮乏感,因为他们经历过的缺吃少穿饥荒困苦的年代,让他们都对物质抱有极度节俭、舍不得消费的心理。也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生活的苦难、打拼的不易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心理蒙上深重的沉重感和负罪感。这的确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然而,过犹不及,也有人因为自己经受了物质的匮乏,当他们拥有了丰盈的物质之后,就发誓再也不能让自己的子女承受匮乏之苦。于是无节制、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让孩子生活在琳琅满目、乱花渐入迷人眼的世界里,以至于孩子失去了对物质的尊重和敬畏,如果在精神和心灵上再不加以引导,严重者如李天一之流甚至走上猎奇、寻求刺激的歧途。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把孩子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择1支,第二组则是从24支画笔中选择1支。
结果发现:第1组画的作品比第2组好很多。接着他又让孩子们选择一支最喜欢的笔,再说服他们放弃笔选择另一件礼物,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
心理学分析:选择越多,会降低孩子的专注力,会让他们在选择面前乱了分寸,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在拥有之后要珍惜。所以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却不那么快乐了。
可见,拥有的越多,选择性越多,注意力越容易被分散,孩子也就越难体会到幸福感。
因此,不是孩子拥有的越多越好,这位心理学家还建议,玩具不要超过5样,鞋子不要超过3双,满足实际需要即可,能少即少,尽量精简。
大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事实就是如此。一个孩子在沙池里面玩沙子,玩得专心致志,这时,如果有另外一个孩子带着他的托马斯火车来了,玩沙子的孩子就有可能放弃玩沙,去和同伴争抢火车,两个孩子会因此发生冲突,导致什么也玩不愉快。
再者,一个书架上只有三本图书,三个孩子一人拿一本安安静静地进行阅读,如果此刻书架上又放了十本书,三个孩子马上开始“换书”游戏,拿到一本胡乱翻一翻,马上去换另一本,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在于换书上,而没有放在静心阅读上。
孩子,当有孩子成长的乐趣,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因为自己的进步、努力、付出而获得“最近发展区”里能获得的“奖赏”。当孩子体会到沉浸其中的乐趣,他会对付出得到的成果甘之若饴。
所以,在物质过剩的时代,适度的匮乏感对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