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垃圾电影。
这话不是我说的,一位著名导演说的,而且他的原话是:“中国垃圾电影这么多,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很大关系”。
这让我想起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我们迷路了,得靠吃牛粪度日,好消息是,牛粪有的是!”。
作为观众,在垃圾和更垃圾之间,捏着鼻子选,可不就像是吃牛粪。
中国电影,怎么就搞得遍地牛粪呢?
拍电影其实也是个工程项目,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入手分析,就容易找到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有三个要素:时间、成本、质量。
对应到拍电影,就是用多长时间、花多少钱、把电影拍成什么样儿。
但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就是说,一个项目不可能又快、又便宜,同时还质量好。
举个例子:
《泰坦尼克号》超支7500万美元,就是成本出了问题。
《阿凡达2》最早预计2014年上映,实际拖到2022年,就是时间出了问题。
至于质量出问题的例子嘛...
“牛粪有的是!”
照这么说,拍出来的电影是不是牛粪,完全取决于项目经理,也就是导演喽?
不不不,项目经理也是打工的。
做工程的都知道,真正的老板,从来都是投资方。
项目经理其实就是跑腿的、干活的、背锅的。
面对投资方,根本扛不住。
卡梅隆导演能扛住,是因为他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保你能赚钱,赚大钱。
所以人家本质上也是投资方,只不过他算品牌加盟和技术入股。
兼职股东的导演,才有话语权。
所以,拍出来的电影是不是牛粪,实际上取决于投资方。
那么投资方最在意的是什么呢?
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原因很简单,钱是投资方的生命线,亏钱死,赚钱活,这就是个达尔文式的生存游戏。
所以投资方要赚钱,而且必须赚钱,不然会死。
一个电影,怎么才能确保赚钱呢?当然要多卖票。
多卖票有没有窍门呢?
提高电影质量?
不不不,很多好电影是不赚钱的。
王家卫拍的《阿飞正传》叫好不叫座,直接把投资方影之杰公司干倒闭了。
太可怕了,不能这么干,会死。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低风险的模式呢?
还真有,投资方很容易发现:大部分情况下,谁的导演名气大,谁的演员有流量,谁的电影票就卖的多。
正所谓“面对老虎,不用跑的比老虎快,只要比同伴快就行”。
于是就进入另一个生存游戏,拼导演,拼演员,那些不拼的电影项目,很快被淘汰,而活下来的就更加疯狂地卷。
这是个自我加强的无尽回路。
渐渐地,几乎所有资源都投到导演和明星身上了。
使劲砸钱请明星,然后导演赶快拍。
工程项目三要素中的时间和成本已经打满了,质量就只能看行业下限了。
结果就出现了天价片酬和P图参演的奇观。
一个行业,如果把绝大部分的钱和资源,都配置给金字塔顶尖的少数人。
那么行业底层就养不起大量的、专业的底层从业人员。
底层没钱没资源,就只好凑合着过活。
凑合到什么程度呢?电影片场里来个新人,居然连本新员工入职手册都没有,得认个师傅慢慢学。
在我们互联网圈,连做保洁和送外卖都有入职手册。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中国电影行业里,都是些拿着先进设备的手工作坊。
手工作坊也能出大师,但如果全行业只有手工作坊,职业技能和生产过程随便搞,那么产品质量就只能凭良心了。
在这种环境里,中国电影质量的下限,也就可想而知了。
“牛粪有的是!”
就在这样艰难的产业环境里,我们居然看到了流浪地球这种水准的电影。
流浪地球当然不是牛粪。
不仅他自己不是牛粪,他甚至改善了中国电影这块土壤,让这个曾经遍地牛粪的地方,以后会源源不断地长出鲜花与野果。
原因还是刚才那个不可能三角,这个不可能,是指在项目内部,不可能又快又便宜还质量好。
但如果外部环境不一样,这个不可能就会被打破。
好比两个物流公司,一个用骡子爬山,一个用卡车走高速,他们两个的能力下限是天壤之别的。
有卡车➕高速的公司再怎么烂,比起骡子爬山,都是又快又便宜还质量好。
任何一个项目经理,都希望在有卡车和高速的外部环境下工作。
因为下限有保障。
流浪地球做的,就是对外部环境的改善。
按导演郭帆的说法,是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工业化。
其实郭帆的动机很朴实,流浪地球这个科幻片,需要协调七千多人制作,一万多件道具,十万多平拍摄实景。
到了流浪地球2,项目规模扩大到两万多群演,近十万件道具。
就中国电影这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也就是个骡子爬山的能力,根本做不下来。
为了把电影拍下去,不得不做工业化。
郭帆在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专门研究如何对电影项目做量化拆分、协调分工、标准化流程。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从此,中国电影行业,就有了水、电、燃气和高速公路。
有了强大的项目管理,钱和资源也开始向下流动,底层从业人员得到滋养,工作更专业了,产出质量也提升了。
通过这一个项目,把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下限都给拔高了。
所以我认为,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里程碑。
里程碑的意思是:
从今往后,经典大片可能仍然是少数,艺术创作从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但是牛粪也会成为少数,更多的是鲜花与野果。
中国观众从此可以不必吃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