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织金洞
三十年未见过面的几个老同学,联系上之后,相约去织金洞。
织金洞离老家并不远,仅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但要说起此洞的来历及它现在的名声名气,却是贵州经典旅游景点之中赫赫有名的。方圆几百里之内家喻户晓。
此洞于一九八零年四月,织金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时发现。目前居“中国十大奇洞”之首。并被世人称其为“中国溶洞之王”。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冯牧的“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的诗句流传为绝唱。
六月二十八号这天,我起了个早,去母亲家后院的瓜棚下采了条新鲜的黄瓜,母亲见了,这个也吃得饱?我笑着回答母亲,每天一条,应该可以减肥。
吃完黄瓜,父亲正在吃早餐,我也吃了碗米线。
按计划的时间,七点半从母亲家走出,到了约定的地点,不见老同学艳。打电话,她说还在家里。这下犯愁了,艳的家是新建的房屋,详细地址不清。后来,艳说,我过来接你,就在附近。
与艳一起走到她家,艳的先生与儿子都在。儿子刚参加完高考,已经知道是一本分数。小伙子个儿很高,不说话,见了我低着头正要上楼,在他妈妈的催促下轻轻喊了声“阿姨。”
同学元绪已经提前坐在艳家的竹片沙发上。多年不见,他的微笑依旧挂在脸上。他是我记忆中难忘的同学之一,高中时书未读完,因家里许多不得已的情况导致退学。同学们一直很为他惋惜。见了面,往事重提。元绪谈到了他的父亲。那时,因一封去外交部打听他三爷爷是否回台湾的信成了反革命,被判二十年。直到后来一九七九年平反才被放出。父亲未入狱之前,还是一名昆明大学的学生……入狱之后,家里就剩母亲带着他与妹妹、奶奶艰苦生存。好不容易等到父亲出狱,却已是半疯半癫的废人。
往事不堪回首。如今我们能怪谁呢?归根结底,那都是历史造成的。可是历史,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大家最多的感慨就是时间与背景这两张最残酷也是最沧桑的面孔。
不觉已近九点,见最后要等的同学山强赶到。我们立即上了车,为了这次一起出游,山强刚从贵阳赶回。与他一起的除了他漂亮的夫人,还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车快要到十一点时停在了织金洞的停车场。同行八个人在附近一家餐厅分别点了自己喜欢的便餐,也算是解决了午饭。
碧云晴空,一行人都有道不完的话题。
在一块刻有:亦真、亦幻、亦梦的石头边,我们留影。就在我们准备进入织金洞之前,洞外已经是人山人海。来过的同学说再多人都不用担心,里面空间很大。后来我才知道,此洞长有六七公里,最宽处近一百八十米,最高处有一百五十米。全洞容积达五百万立方米。沿洞口而下,我们小心翼翼,边走边发现,此洞不仅宽阔,可称上、中、下三层。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芽、钟旗等多种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洞道纵横交错,石峰四布,流水、间歇水塘、地下湖错置其间,形态万千,色彩纷呈。有真正的“梦幻织金洞”之感。
洞内有多种以其形象命名的景区,诸如: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涯的“寂静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深奥无穷的“广寒宫”、神秘莫测的“灵霄殿”、豪迈挺拔的“银雨树”、纤细玲成的“卷曲石”以及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等等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
行至为长一百七十米,宽四十余米的地下湖。这里是洞中枢纽,可通往各大景区。湖边钟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达十米,形如铁树,树身布满千万颗黑色石珠,上端右侧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称“铁树银花”。湖东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条缘十八盘,绕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级进“南天门”,入“灵宵殿”另一条经四百二十二石级进“北天门”,入“广寒宫”。在这里有景区服务人员专门免费为你拍照,但要在洞出口处去领取。
来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神佛像前,和所有的游客一样,我也双手合十,许愿,祭拜。
洞内寒气逼人,凉意浓浓。我说,这是夏天呢,若是寒冬,岂不更冷?了解此洞的老同学纠正:此洞冬天来是暖和的,夏天凉气重。唏嘘,原来织金洞还有这种神奇功能。殊不知,洞内也有洞内的乾坤。
在织金洞顶棚、洞壁和洞底形成的空间,我们还可看见,一会儿成锥形、一会儿成弯形、一会儿又成矩形、方形……呈现出目不暇接的生动多变。长而深幽莫测,短而明快简练。高如朗朗夜空,低如手可触顶。宽如茫茫原野,窄又如山谷幽径。时大如苍弯,时小如华盖,时急迫如刀枪怒发,时和缓如信步田园,时险陡如攀蜀道,时平坦如履平沙,时静如禅佛仙界,时动如海浪排空,虎啸山河,龙揽九天,雷霞干钧,狂飙万丈……令你像穿越在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时空,行于洼洼岔岔,翻山越岭,平平台台,渠渠湾湾……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又幽然婉转,柔情万千……然而,当你回到现实,又只见人来人往的游客正拿出手机、相机在不停的拍摄。人走远了,惊叹与赞美之声却仍在耳边萦绕,回荡……
走出织金洞出口处时,我们又发现,与它相偎相依的另一个洞正在开掘之中。据说,这后来才发现的又一个奇观景象。
2018/08/07立秋于清泉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