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诗词不是单调的方块字堆砌,他们被赋予了音、形、义,读起来活色生香,朗朗上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把古诗词的美传达给每个学生,让学生都感受“书香飞上诗句”的美好,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直到读了彭才华老师的《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一书,我对如何去向学生传递古诗词的灵动之美,有了新的体会。
一、入心诵读,培养如歌般的古诗词语感
彭老师在“如歌,语文核心素养的诗性表达”这一节中提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我们能感受到诗句中的“活色生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但“知易行难”,语感重要,培养语感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白。
彭老师又提出了建立语感的思路,那就是诵读。他的教学特色以“诗意语文”见长,他说,诗意是从长期的“诵读—感悟—累积—质变”中产生的。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精读、带着思想和感悟去读,学生才能对诗词中的意境入景、入心,才能体会其中的美感,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以,培养语感,要靠诵读,更要靠“入心”地诵读!
二、想象画面,营造如歌般的教学氛围
彭才华老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营造如歌般的教学氛围。比如彭老师教学《渔歌子》一词中,为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彭老师以问题(在词中诗人描绘了哪些风景?)引入此环节。学生边读边找表示风景的词,“白鹭”、“西塞山”、“桃花”、“流水”,老师出示插图,启发学生闭眼想象画面,配乐读出画面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再加上古诗词那朗朗上口的音律,从视觉、听觉角度,让学生品尝到一道饕餮盛宴。
三、传承文化,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彭老师在这本书里提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比如彭才华老师教学《七律.长征》一诗,他利用“11个省,18座大山,24条大河,2万5千里”等一连串的数字,向学生展现了长征之艰辛和伟大,激发起学生“不忘初心”的昂扬爱国志;更善于运用关于长征的书和影视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电影《四渡赤水》等,让学生在诗外细品革命历程,弘扬爱国正能量。
四、对《村居》的教学想法
阅读彭老师的书后,启发我如何去更好地教学生古诗词。我以自己这学期要教授的二年级下册古诗《村居》为例。第一:要明确学段古诗词的课标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老师要根据年段的课标要求进行教学,不要教深、教浅、教死、教错。
第二,有效指导学生诵读,注重范读、读准、读懂每一个字。读出韵律。在《村居》这首诗中,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拂、醉、归、忙、放”,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愉快心情,将这样的美好和愉快的心情融于诵读之中,读出诗情。
第三,利用插图和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边读古诗边看插画,想一想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还可以加入更多的景物和细节,如燕子、鲜花、天空等,只要能体现春天的美好与玩耍的快乐都给予学生肯定。再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情景,或春天里喜欢参加的其他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相信孩子们会体验到春天的美好和玩耍的快乐。最后,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回忆画面。
开展古诗词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我会向彭才华老师学习,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学习古诗词的种子,培育朵朵鲜花,使“书香飞上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