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红色旅游,缅怀先烈、学习中国革命历史,补足精神之钙。《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今年以来,井冈山、遵义、延安等“老牌”红色旅游地依旧火热,嘉兴、临沂、新县等也成为红色旅游的新兴目的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红色旅游还有助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少地方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红色旅游产业,搞活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
也要看到,发展红色旅游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在业态上,仍多以游览参观为主,深度解读欠缺,参与感、互动性稍显不足;在资源挖掘上还不够充分;在服务上软硬件还有短板;在客源宣传上做得还不够有效。对此,应多措并举,通过不断做深、做大、做精“资源、客源、服务”三篇文章,更好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做深“资源”文章,推进红色资源提质。要保护完善红色旅游“特意性”资源。一方面,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梳理本地区红色优秀历史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应当通过相应制度规范,捍卫红色遗址、文物和纪念地的“硬界限”。要精深开发红色旅游“随意性”资源,坚持“富矿精开”理念,布局完善红色旅游业态。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借助现代艺术方式打造“红色”博物馆、红色文艺作品等等,让历史“鲜活”起来。要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探索“红色+农旅”“红色+研学”“红色+康旅”等模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做大“客源”文章,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方式,结合红色节日策划系列事件营销与话题营销;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推进全媒体联动营销。加强区域红色景点联动,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加强线下营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旅行商到本地区考察规划路线,同时也要到全国重点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介。
做精“服务”文章,完善要素保障。持续强化要素补短,针对“吃、住、行、购、娱”等方面,引进标准化服务的旅游市场主体,不断满足游客需求。持续推进软件提升,对红色旅游讲解员等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工作培训,加大职业经理人与涉旅人才引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持续完善服务体系,探索红旅行业服务标准,健全完善红色景点的交通、安全、服务、卫生等管理机制,全力做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