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随记》

沈国章

2003年深秋,钱江晚报上一则不起眼的招商信息,让一个和文化不沾边的生意人,走进了仰望的西泠印社。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泠印社的发展陷入了困顿:雅集、展览、研讨活动日渐沉寂;百年社庆前夕,印社的各种社团活动,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西泠印社的产业,更是举步维艰:杭州书画社风光不再,还面临着拆迁;西泠印泥,商标纠纷不断;西泠印社出版社也涉及变相卖书号,受到了停业整顿的处理。弄得职工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甚至要用担保贷款发工资。

西泠印社的库藏文物,一直存放在葛山路5号,半山腰的两层小楼一一"静逸别墅",一万多件珍贵的文物,挤满了简陋的库房,一百余件国家一级文物,也只是存放在普通的柜子里。库房既没有恒温恒湿的设备,也没有严格的安保设施,就靠库房管理员和三个保安加一条黄狗,守护着这西泠人的家园。

山里的气候潮湿,梅雨节气时,字画就更容易受潮霉变,这时,一有天晴印社就会调来其他部门的同事,打开库房门通风,在阳台上铺上报纸,卷松画轴晾晒,仿佛成了古时读书人的"晒书节"。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决定:对原归属杭州市文化局的"西泠印社办公室"进行体制改革。

新设立: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2003年1月正式成立),承担西泠印社社团日常事务,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负责孤山社址、"西泠印社"品牌、社藏文物的管理和保护。调整升级后的西泠印社: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任西泠印社副社长、社务委员会主任;由时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浙大人文学院副院长的陈振濂先生,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新班子隆重地筹备着西泠印社百年华诞,同时对原印社产业实行全方位的体制改革,让社团、事业、产业遵循各自的规律,做到互为促进,有机融合。巩固印学中心的地位,做大文化产业。

欲打造成杭州文化产业的一张金名片。

印社百年,恰逢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全国试点,西泠印社进入首批省文化体制改革名单。印社欲对西泠篆刻、印泥、裱画部进行事转企改制试点,希望引进民营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盘活、开拓、做好西泠印社传统文化产业。

从投寄合资公司可行性报告,到双方面谈,再到相互考察;持续几轮的洽谈筛选,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从众多的意向投资者中,选择了一个普通的商人,让我也有幸亲历了西泠改制。

身份的改变是最难的,许多西泠印社的老员工想不通,不愿改。印社篆刻中心的几位大家,终究不愿参与改制,也无意技术参股。我也曾是下岗职工,理解改制的难度和职工不舍的心情,经过几个月和印社的互相沟通,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有限公司(西泠集团)钱伯皓董事长,在印社甲申春季雅集后的一个星期天(2004年4月18日),代表国资和我签下了框架协议: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合资公司冠名"杭州西泠印社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享有"西泠印社"品牌连锁经营、定牌生产、商标有偿使用权;民营出资百分之七十,西泠印社百分之三十;由我出任公司董事长,扬阳(西泠代表)出仼公司董事;西泠印泥研制中心和裱画部,改制到新的企业,员工也从事业转为了企业编制。

印泥馆仍旧在孤山路1号社址,裱画部还是在朝辉区新市街174号。新公司就设在原西泠印社裱画工场。西泠印泥制作和裱画,都是印社几代人的传承,也非常受名家的推崇。

裱画工场更是个热闹的地方,老先生们有事无事都会来坐坐,喝杯茶、走走棋。书画爱好者和美院的学生也时常会来工场欣赏名家的作品、和裱画师傅精湛的技艺。有心的小青年还会带个本子,临摹几幅作品,趁老先生们兴致高的时候,还会讨教一些东西。也常有书画大师即兴现场挥毫泼墨,引得大家一片叫好。还有古画修复重裱,真是叹为观止!有些旧画已是霉变虫蛆、千疮百孔,甚至是要害部位残缺,装裱师傅经过十天半月的精心修补,竟能神奇般地复原。

进入新世纪之后,字画、篆刻的价格直线上升。费工费时的裱画和手工制作印泥,一直是老价格,裱一幅字画或制作一盒上百道工序的印泥,仍旧是几十元钱的价格。渐渐地,西泠印泥和裱画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裱得一手好画、和潜心研制印泥的员工,也纷纷改行、出走。

摆在合资公司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传承、保护、发展好印社的传统特色产业。

由于杭州书画社的拆迁,二楼的裱画工场里,堆满了临时存放的库存商品。面对杭州书画社遥遥无期的重新组建,这批库存商品便成了印社头痛的一件事情。

老旧的木货架上,发锈的铁皮箱内,装满了各种字帖、拓片、画册、印石、毛笔之类的文房用品。十几元一张的老拓片,几元到几百元的字帖,从几角钱一支的普通习字毛笔,到一千六百元一支的顶级羊毫。

墙角,蒙着灰尘的、曾经专门招待贵宾的一台200毫米小风扇,仿佛诉说着当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荣耀。擦去灰尘,风扇底盘台面上,毛主席的语录清晰可见:"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凡是书画社库存账册里有的东西,全部一样不少地,凄凉地躺在裱画工场里。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次的公司董事会上,我希望印社领导能另外安排存放这些库存商品,或者对全部存货进行处理,尽快让裱画工场早日恢复正常营业。印社从大局出发,决定一次性处理,打了极限的折扣。

里面有许多是我很喜欢的东西。记得在八九十年代去杭州出差的时候,还好几次到杭州书画社,为爱好书法的同事捎带字贴、毛笔。当场,我就作了表态,愿意把这批积压的文房四宝、美术用品买断运回慈溪。

会后,西泠印社专门为我的私家车,办了一张长期的的《白堤通行证》,黄颜色通行证的右上角醒目地印着"西泠印社"四个字。

印社总经理还特别地,送了我一把西泠印社甲申春季雅集序的扇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字号王星记免费为印社定制了这把雅集序的扇子:红木的扇骨,24K金粉的扇纸。王翼奇老师又把自己为西泠印社作的春季雅集序,再誊写在别致的扇面上。

至今,我一直珍藏着这把难得的扇子和一张引以为豪的《白堤通行证》

新设立的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不仅需要做好招商引资的服务、印社员工的分流安置、统一改制思想的难题,更要扛起光大社团、做强产业的重任。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社委会和西泠人一起抓住百年社庆和改制的契机,抢时间把最紧要的事情一个一个办好。

在孤山社址的一次夜间检查中,钱伯皓副主任一行领导,发现了孤山凉堂的大梁快被白蚁蛆空,吓出了一身冷汗!迅速上报杭州市委后,马上对孤山社址进行了重大修缮,确保了社址文物的安全。

惊魂之下,突然想到了潮湿的、缺乏安全保障的西泠文物库房,社委会第一时间启动文物的搬迁工作:动用数十名武警,从葛岭路5号"静逸别墅",把随时有可能发生危险的临时库房文物,安全转移到延安路的市政府综合办公楼,后来,又搬到了现代化的高科技库房。

另外,一直困扰西泠印社全国社团登记的问题,通过层层努力,也顺利地在民政部注册,成了唯一一家在全国社团登记、委托地方管理的社团。

最后,在百年华诞前,成功邀请了启功先生出任第六任西泠印社社长。

2003年11月18日,西泠百年庆典拉开序幕:海内外的西泠印社中人济济一堂,齐聚印学圣地;为期三天的庆典隆重、热烈、祥和;全面展示了百年印社的辉煌历程,系列地展出了社员的金石书画创作和印学研究;作品展示、研讨、才艺交流盛况空前!各界人士纷纷捐赠历代的印章、印谱、书画珍品;日本印坛泰斗小林斗庵先生还派专使捐赠了,1997年在上海重金拍得的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一印。

传承、光大的主旋律,如同神圣的乐章,回响在孤山上空和西泠印社中人的心间。

原事业单位的西泠印社出版社,公开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一一江呤老师仼出版社社长:通过体制改革、责权利的明确,借着印社丰富的藏品和强大的影响力,以专、精、特、新为出版特色,立足西泠印社品牌的内涵,全力打造有影响、有实力、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改制的第一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就从亏损转为年盈利120万。

看到社团、事业、产业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印社员工对改制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抵触情绪,到后来慢慢的理解,再到积极地投入到新公司的工作。

印泥研制部的曹勤和邓虹,都是西泠印社的老员工。邓虹的母亲还是第一仼的西泠印社党委书记,曹勤的父亲也是西泠印社办公室副主任,她们都没有摆资格、跑关系,为自己在改制时安排一个体面的工作单位,而是服从西泠整体的改制,到新组建的"杭州西泠印社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上班,仍旧一如从前地干着她们热爱的工作一一制作印泥:

在租来的狭小低矮的房子里,整天用手搓光晒干的艾叶外表青皮,一遍又一遍地将搓掉了皮的艾叶绒打得细细稠稠,和上三伏天在屋顶上暴晒三年五年的蓖麻油、菜油,再加上印泥的原料,在石捣臼上像手工打年糕一样,不停地捶打,打得印泥的韧性可以拉出一二尺丝来,每天弄得满头大汗。

定居在香港的西泠印泥第三代传人一一茅大容老先生,还时常会和弟子曹勤两人,探讨印泥的古法传承和新品开发,茅老对很小的细节也不会放过。如今,已经是西泠印泥第四代传人的曹勤,又手把手地传承给自己的儿子一一中国美院博士生曹简。

印社曾经希望刚成立的新公司,以"西泠印社"品牌输出的形式,广开"西泠印社"连锁店,开拓"西泠印社"品牌系列文化用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后来社员们担心西泠印社的金字招牌被砸,希望不要以数量扩张的形式发展,更强调以传承、保护印社特色产业为宗旨。我也很认同社员们的观点,成立不久的"杭州西泠印社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宁可生意发展慢一点,也不能让西泠印社品牌的声誉受损。

新形势下,西泠印社是应该跳出印泥、裱画、文化用品这样的传统产业,向核心的文化艺术元素作纵深的改革。西泠印泥、裱画、文化用品部,虽然在当年就全面实现赢利,但营业额都不大,而字画的交易大多没有发票可以提供,不附合严格的财务制度,产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合资公司乐意做西泠改制的试验石,而不会做西泠发展的绊脚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的想法,逐渐在印社内形成了共识。拍卖公司以灵活大胆的制度设计,以及国字号书画名家、鉴定专家的陆续加入,借着西泠印社的声望,乙酉年首次春拍,就成为了江南第一拍。

从此,西泠印社已从改革初期的振兴社团、人员分流安置生存阶段,转到了印社百年中兴和产业深度融合改革的阶段。凭借着西泠人的专业、情怀、和改制的勃勃生机,凭借着西泠印社书画、篆刻的丰富内涵和业界崇高的地位,在文化产业领域一路开花结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9年,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的称号。

改革之初组建的"杭州西泠印社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也在这一年完成了西泠改制的最初使命。

如今,天下第一名社的文化产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博雅之社的各种社团活动更是空前繁荣;名家之社的社员艺术创作和印学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西泠百年,真正打造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文化产业的一张金名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445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88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0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6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45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8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1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23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4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6评论 4 32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9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2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3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