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做得都累,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不计代价,格外费心。正因如此,类似于“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辅导班”这样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报端。但是对孩子成长来说最为重要的人格塑造,却总是进不了家长们的法眼。
事实上,绝大多数家长所重视的“教育”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业上。因此,他们舍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为孩子选择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兴趣班,似乎惟其如此,才能表达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的一种狭隘理解。
讽刺的是,人们在观念上极度重视教育的同时,在行为上却与教育的本质殊途异路,南辕北辙。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反思自己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处于一种荒废的状态,即表面上很重视,实际上却荒废了真正的教育——人格教育。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也依然面临着同样的状况。只重视学业教育而忽视人格教育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或多或少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
据《温州商报》2018年的一篇报道,温州某区的心理援助热线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接到寻求心理救助的电话7000多个。在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的大学校园,心理问题并未减少,相反,每年因为各种原因自杀的大学生并不鲜见。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名老师说,每年都有3-5名具有明显自杀倾向的学生向他寻求心理帮助……
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就算在学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功,也可能会在生活或大或小的沟壑面前一蹶不振、自废武功。而真实的生活中,是不可能没有沟壑的。
问题还不仅限于此。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撒泼打滚的顽劣孩子,持续啃老、实力坑爹的成年子女;在媒体报端,也不乏丧心病狂、对父母刀剑相向的浪子狂徒……
这些现象固然值得我们去批判和斥责,但是究其原因,却总能追查到家庭教育这一根本上来。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仅仅是“好好学习”,只要能取得好成绩,其他都可以不用考虑。这使得孩子对世界麻木不仁,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爱心,更遑论感恩之心。对至亲尚且如此,对他人又何尝会两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然而要想让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才”,首先要让孩子成“人”,然后才有可能成“才”。父母需要有这样长远的眼光——要想让孩子获得成功,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成长;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能力上的有用之人,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上的健全之人。
微软全球副总裁、世界电子工程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张亚勤说:“在我看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获得了独立、执着、坚强、自信……没有那一段成长的经历,便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可以说,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业进步的过程,毋宁说是一个人心智不断成熟、人格不断健全的过程。
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孩子才能拥有对抗挫折的勇气和信念,拥有善待生命的能量和智慧,拥有通往未来的方法和路径,拥有改变命运的基础,和充满美好可能的人生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