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原谅的功课
有梦,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放下过去,我对自己说。我以为和大家说出过去,就是放下。所以,当导师给机会分享时,我第一个站了出来。
分享完毕,掌声持续了很久。正准备坐下,导师说,“我听出你在深深地自责,凡事内看的目的是为了自责,还是承担责任?”
“都有。做错事受批评,才能改正。”
“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分对错?”
“不是。”
“是不是做错事受批评才能改正?”
我一时答不出。突然想起当年在酒店打工,周末和朋友去海边玩到很晚。周一早上房东砸门说酒店来电话,我还在梦乡。冲回酒店,一进大堂,就看见我的上司正替我当值。不等我开口,他说:“一定还没吃早餐吧,我替你叫了早餐在我的办公室,吃完赶快下来,马上要开早会了。”心一热,我的眼泪直在眼眶打转儿。不过,就算被他狠批一顿,我也接受。
“别人怎样我不敢肯定,但我一直用自责激励自己进步。”
“当你常常自责时,你对自己满意吗?”
“不满意,记忆中似乎没有对自己满意的时候。”
“你对自己不满意时,感受如何?”
“沮丧、懊恼,然后更多的自责。”
“在沮丧、懊恼、自责的情绪状态下追求进步?”导师问。
“很辛苦,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现在才看清。”
“现在看清了什么?” 导师紧追不舍。
“错了就错了,承认就好,不必过于自责。”我说,“关键是承担责任,下一次做好。”
“不论对错,都是一种选择。每一个选择,不论对错,往往是为了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导师说,“试着对自己说,‘亲爱的,尽管过去的选择你现在后悔了,但那是你当时能做出的最好选择。我原谅那时的你,原谅此刻责备自己的你。’”
我说不出口,但一股暖流涌到心底,我哭了。
“‘凡事内看’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责,而是为承担责任,从我做起。”
导师说,“若内疚自责,需要学会原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为什么需要原谅呢?有些人、有些事,忘掉不就可以了吗?原谅是多余的。而我对儿子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原谅是不可以的。“哎,别想了,听老师说吧。”我几乎说出声。
导师在讲露易丝·海的故事,她是美国久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心灵导师。露易丝1岁半父母离婚,5岁遭邻居强暴。受尽继父凌辱和虐待的露易丝,16岁产下了一个女婴。嫁给一个英国富商14年后,她被丈夫抛弃,然后有一天她被诊断患了癌症。已经从事心理咨询的露易丝知道,自己的癌症是由于埋藏在心中的深深的怨恨长期得不到化解,她不愿意放弃对童年时期的“他们”的愤怒和怨恨。
“我恨过去,我不想原谅。我没有改变自己,也没有清除心里的怨恨,我离家出去,因为这是让我忘记过去的唯一办法,我想我已经抛开了这些痛苦,实际上我只是埋藏了这些痛苦。
我用美丽的精神外衣掩盖了自己的感觉,并隐藏了许多不良情绪,我把自己封闭起来,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觉,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
……
是的, 我的童年饱受苦难和虐待─精神的、身体的、性的。可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这不能作为我现在对待自己的方式的借口。因为我不宽恕,我用癌细胞来吞噬我的身体。现在该是从过去的噩梦中走出来的时候了……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了……”
露易丝·海
就让癌细胞吞噬我的身体吧。从前,我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心里多少有点安慰。现在不能赖帐了,今天的处境是自己一手造成。“我谁都可以原谅,唯独不能原谅自己。”我居然说出了声,吓了一跳。
导师和同学都望着我,我脸红了。
“原谅是一个选择,是为放下过去而做的选择。”导师说,“怨恨与内疚,是不肯放下过去。拿今天陪葬昨天,值不值?这又是一个选择。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惩罚自己,你的儿子怎么看呢?他希望妈妈这样吗?”
不要提我的儿子,我心说。不争气的眼泪啊,又是夺眶而出。我当然知道儿子想要的妈妈是什么样子。那一天,我拉着4岁的儿子往书店走。书店是我俩都喜欢逛的地方,我对他说:“妈妈今天去买一本书,一本能教妈妈怎么让宝宝开心的书。”
“妈妈,妈妈,我也要买一本书,一本怎么能让妈妈开心的书。”
“宝宝就是妈妈的开心果。” 我蹲下身,一把把儿子搂进怀里,偷偷地抹去不争气的眼泪。
我该让自己开心,至少为了儿子。可是儿子已经不在身边,开心与否,有什么用呢?不过,这么惩罚自己,万一真弄出个癌症怎么办?你想得太多了,可是我不能不想。天啊,还有我的梦想。昨天才承诺自己,今天却不肯放下过去。看来梦想之路,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今天的处境源自昨天的选择,明天在哪里取决于今天的选择。”
导师说,“人的一生,总会有些人、有些事有意无意地伤害了我们,而我们也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别人。过去如此,现在、将来还会如此。所以,原谅不是一时之事,一日之功。”
“如果我认错,对方不肯和解呢?”有同学问。
“原谅不等于和解,它是单方面的选择,与对方如何无关。”
“不是我的错,我也要原谅吗?”同学又问。
“原谅是为释放自己而做的选择,与谁对谁错没有关系。但是,原谅不等于忽略自己所受的伤害,不代表对方没有错,也不是让过错方逃避惩罚。”
既然我也是过错方,理应受到惩罚。不原谅的危害,我懂。不过,这次的错太大了,大到无法弥补,我不配得原谅。当下,自责悔恨是我想要的惩罚。也许有一天,痛苦不能承受时,我会原谅自己的。
“如果当下做不到原谅,”导师说,“不要强迫,不要自责。像爱孩子一样,对自己温柔点儿,耐心点儿。过去终会成为过去。”
导师有读心术,我想。抬起头,她正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爱怜地望着我。
第五章
打破常规,创造可能
1
一副手铐:笼内笼外
今天导师发给每人一个红色的大信封,鼓鼓的。
“是奖品吗?”大家迫不及待地扯开信封…… “啊?一副塑料手铐!”有同学把手铐举过头顶叫出了声。
“还有一幅画!”不少同学把画托在胸前,前后左右来回晃,好像别人看不见。画的四周印满了铐住的双手,中间是一个手脚被层层铐住的人,没有五官的脸部画了一个问号,下面是四个大字:“打破枷锁!”大家交头接耳,这时导师说话了:“现在想象画中这个手脚被铐住的人就是你……”
看见手铐,我身上已经阵阵发冷,根本没法想象自己被手铐铐住。小时候,常有临刑前的犯人被押到父母的单位,游行示众。他们戴着手铐,五花大绑,面无表情地站在军车上。一想到枪声响起,他们就永远倒下了,我幼小的心灵填满了恐惧。永远不要干坏事,永远不要像他们一样被铐起来。小小年纪,我就这样告诉自己。可是导师为什么让我们想画中被铐住的人就是自己呢?
“很多人把自己铐起来,活在笼中。”导师说,“有一些人用怨恨、抱怨、借口、懊悔、自责、消极、被动、拖延铐住自己,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
他们最爱想的是:这不公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没有伯乐发现我?我为你放弃一切,为什么你这么对我?我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得到加薪晋升的不是我?我这么努力,为什么失败的人总是我?……即使不开心,他们每天还是继续着这一套常规!即使完全可以走出笼外,他们却没有。为什么呢?”导师问。
“害怕。害怕什么呢?他们早已习惯了笼内的生活,早已相信他们的世界就在笼内。”导师说,“还有一些人,学校是名校,专业是热门,工作是大家公认的好工作,爱人是大家眼里的好太太、好丈夫,还喜欢说我曾经如何……他们不知道别人的期望、过去的成功正在把自己囚在笼中。直到有一天,内心深处那个声音问,‘难道你活着就是为了一个别人想你过的人生吗?’……他们想走出笼外,但是他们害怕,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财富、名誉和地位。”
“还有一些人,浑身上下贴满了标签。”导师继续说,“我就是个倒霉蛋,我不会说话,我比不上人家,我不够聪明,我不够漂亮,我不够这,不够那,不够……也许这不过是儿时童伴的一句戏言,父母的一句无心之语,某些人的恶意所为,只是他们相信了。从此让自己变成了标签中的那个人,从来没有想过撕下标签,也许还有一个未知的自己等在那里。”
“能在这些人当中,找到自己影子的,请举手。”导师问。
所有人举起了手。有一个人的举手—导师,令我们愕然。
“是的,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身处笼中的感觉。”导师说,“笼内笼外,是个选择。如果你觉得笼内安全舒服,情愿留在里面,未尝不可;否则,你完全可以走出来。因为你就是那个给自己判了终身监禁的法官!为什么你不肯释放自己?你还在等待什么?”导师那坚定的目光扫过一张又一张脸。
“啪!”一个同学把手铐丢在了地上,狠狠地踩上去。一个又一个跟着照做,一时间,课室里“咚咚咚”的跺脚声此起彼伏。我讨厌手铐,但还是决定保留,算提醒自己吧。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怕走出笼外呢?”有同学问。
“你想走出来吗?”导师问。
“我想,但是害怕。”
“怕的是什么?”
“已经习惯了笼内的生活,对笼外的世界一无所知,怕自己没有能力,怕失去已经拥有的。”
导师转过身,在黑板上画了两个黑色框。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活在这两个框内。
大黑色框以外代表不可控因素,比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大黑色框以内是人能够控制和影响的。但是,人在大黑色框内,另外给自己画了一个更小的黑色框,从此把自己囚在小黑框内活动,而放弃了小黑框外原本可以控制和影响的天地。
残疾人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不论什么残疾,总有一些人受限于自己的残疾而缩在小黑框内写故事,还有一些人不畏残疾走出小黑框写常人写不出的故事。台湾的杨恩典没有双臂,却用口足画出了一个画家的故事;贝多芬失去了听力,他用生命创作了影响世界的《命运交响曲》;海伦·凯勒生下来19个月后就变得又聋又哑又瞎,但这没有阻碍她成为十九世纪最出类拔萃的人物,她的书《我生活的故事》被译成
50多种语言,两百年来影响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我有一个客户艾琳(化名),导师说,天生丽质,家庭条件优越。她从小喜欢艺术,梦想自己能拉小提琴、能画画。母亲也认为她是搞艺术的料。艾琳的先生酷爱音乐,拉得一手好提琴。但是直到退休,艾琳还是不会拉小提琴,不会画画。为什么呢?她怕学不会被老师批评,被人笑自己蠢。这样的人其实也不在少数。
想想看,有多少困难,比训练口和脚来画画更难?有多少困难,比听不见而谱写乐曲更难?有多少困难,比听不见、看不见、说不出而读书写作更难?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走出笼外?!
怕失败,怕失去所拥有的,怕被人笑话,可是除了生命,人真正拥有的有什么呢?财富、名誉和地位,有哪一样能换来生命呢?
没错,人是有限的。但是,有限的人,不论是谁,不论被贴了多少标签,不论过去如何,只要清楚走出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一生完全可以在大黑框内创造数不清的可能。可惜的是,不少人把自己囚在了小黑框内。能来学习教练,你就是与众不同的。教练的世界,就是打破枷锁,创造可能!
“老师,我丢下一切,奋不顾身地走出笼外了。”我说,“我是想清楚了为什么才走这一步的,但出来后我就后悔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为什么要走出来呢?”
“笼内太痛苦,我觉得人生就几十年,人应该快乐地活着。”
“为什么又后悔了呢?”
“出来后意识到,我把儿子生出来,却不能给他一个完整而幸福的
家,我没办法快乐。”
“你能认识到,就还来得及。”导师说,“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
当一个人只顾自己的追求,而忽略、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所以不论做什么事,不能不考虑对他人是否有益处。”
跟着导师转向大家,说,“走出笼外,并不意味着结束一段关系,辞掉一份工作,这些不过是表象,因为真正铐住我们的并不是一段关系、一份工作。”
那么,铐住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本文首发于www.wrencoaching.com,版权归任卫红所有)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