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时间不觉已是到了大唐。由于丝绸之路的又一次畅通,作为东西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关隘。玉门关再次成为人们注视的焦点。在唐代建功立业开拓进取的主流意识的影响下,玉门关在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歌中虽仍有开拓之初就带来的悲壮苍凉又不失雄浑慷慨。这时凝聚着几百年来华夏儿女玉关情怀的绝世名篇终于横空出世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凉州词》
写活了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心声,但写得苍劲激越,丝毫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唐代诗人超迈绝尘的广阔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深沉,也可看到当时边塞将士在乡愁难止时,也能理性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作如此自我宽解。
玉门关所处地域的苦寒众所周知。明代大才子解缙在抄录本诗时的一次无心之失,让他变成了一首词,更让人感觉王之涣选取意象的精妙和用词之工。据说这首诗传唱至明成祖时,朱棣非常喜欢,便让解缙把这首诗抄录在远邦进贡的一把宝扇之上,以便随时吟咏欣赏。能在皇帝身边留下墨宝是何等荣耀啊!但一不小心竟漏一“间”字,这可怎么办!面对皇帝的愤怒,七岁时就能以“万里长江作浴盆”应对乃父“千年老树为衣架”的解缙,急中生智说,自己不是抄王的诗,而是改写了一首词。朱棣便让他当众吟诵,让群臣鉴赏!面对皇帝的雷霆之怒,解缙不慌不忙的吟诵到“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众臣倾到,皆称绝妙好词!皇帝也转怒为喜。